作者:张娜平
时间:2025年8月9日
|前言|
家庭教育的核心
(...)
尊重与责任
家庭责任感
王纪琼院长认为“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为第一要务。让孩子真正参与家庭事务当中,感受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相互尊重
我们要注意孩子不尊重你的口气和态度。夫妻关系亦是如此,对方可能在某些点上已经开始不尊重你了,但你浑然不知。微小的不尊重言行,往往是关系裂痕的开端。
破解“厌学”迷思
(...)
厌学的本质是厌关系!
孩子厌学、休学,戳中无数家长痛点。王纪琼院长一针见血:“厌学的本质不是厌学,而是厌关系!”
孩子的能量(电量)有限: 本该用于学习的“电量”,为何被耗尽?根源在于消耗能量的“关系问题”。
跟爸爸的关系
跟妈妈的关系
跟兄弟姐妹的关系
跟老师的关系
跟同学的关系
跟自己的关系
(讨厌自己、不接纳自己)
孩子为何不上学?
“不上学”是孩子的“解决方案”。王纪琼院长说:“不上学在你眼里是问题,但在孩子眼里,这是他解决复杂人际关系的方法。你粗暴否定他的方法,冲突必然升级!”
解决厌学困惑三步走
·精准识别厌谁? 找到具体关系痛点(讨厌某老师?被排挤?自卑?)
·聚焦修复关系(针对性地解决这个核心关系问题)
·建立家庭统一战线。(全家合力,为孩子创造支持性的未来环境)
家长和孩子沟通的致命伤
(...)
父母关注点严重错位!
纪琼院长揭示普遍现象
父母关注“学习”,孩子困扰“关系”。
当父母向老师焦虑地诉说孩子学习没动力时,孩子一旦信任老师,吐露的真心话往往是:“我人际关系有问题!”
能量错配的恶性循环
孩子的能量被关系问题大量消耗,自然无法聚焦学习。父母不解决关系消耗源,只逼孩子学习,效果适得其反。
王纪琼院长的核心观点
(...)
颠覆认知:言传大于身教!
身教时常无效
·王纪琼院长举例——自己默默捡一路垃圾(身教),学员无动于衷。直到明确指令“兄弟,把它捡起来”(言传),学员才行动。
·“鱼生活在水中,人生活在文化中,孩子生活在你的家庭言语氛围中。你们夫妻说的话,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
成长是由外到内的
·“邋遢外表下有高贵灵魂”?错! 谁不是以貌取人?真正的成长是由外到内的。”
·语言作为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其力量超乎想象!
语言即使冲突根源
·很多矛盾都跟言传有关。问题往往不在于父母没付出(辛苦工作、照顾家庭),而在于说错了话。(如粗暴打断孩子分享看飞机的兴奋)。
语言亦是力量的统帅
·语言是一个人内心力量的统帅,你的语言和你内心力量是成正比的。
实战话术
(...)
如何“接住”孩子和伴侣的话?
有效沟通前提时让对方愿意跟你说话,而核心技巧是要先“接住”对方的情绪和话语。
托举承接
不管碰见谁跟你说啥话,你都先要把他说的当成个东西先接着。不评判、不否定、不急解决。
孩子不想上学如何回应
·错误示范
“为什么?!”——引发压力/对抗,难获真心话
·正确示范
先化解对抗,建立连接,后续沟通才有可能——“好呀,孩子!爸爸挺理解你的(接住情绪),因为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不想上学。”(共情)
“我跟你爷说,你爷爷不理解我,还揍我一顿。你跟爸爸说,爸爸理解你(建立信任)......”
夫妻沟通
·错误示范
“学了心理学还这样?!”——愤怒回怼或委屈沉默。
·正确示范
展示成长与力量——保持安静,给足缓冲时间;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老公,就冲你现在说话的态度跟词儿,搁以前咱俩早吵翻了。”(承认事实)
现在我想明白了,再不能因吵架影响孩子了(上升价值)。我不吵了,也不气了。这就是我学习的好处。”(展示改变力量)
“老公,我理解你,你越攻击我,证明你越在乎孩子。心里不装着孩子,你攻击我干啥?只是你没方法才攻击我。”
“没事,喝口水接着怼。”(幽默化解,展现高姿态)
让对方感到攻击无效,凸显你的成熟力量,提升关系地位。
教孩子如何管理情绪
(...)
情绪识别
帮助孩子认识和命名情绪(高兴、生气、害怕、伤心等)。很多孩子不懂情绪本身。
情绪表达
教会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而非用哭闹、打人等情绪化行为。
情绪调整
学会管理和疏导情绪的方法。
终极困境
(...)
求而不得的爱与能量内耗
王纪琼院长剖析人生痛苦根源——爱的求而不得及其连锁反应:
求而不得
(尤其在“爱”上)表达爱被忽略,付出爱无回应。
负面情绪链
生气—愤怒—委屈—自我怀疑— 失落—怨气—恨意
走向封闭与抑郁
麻木—隔离—封闭—抑郁—自残 —自杀(极端),或困于过去。
破局之道
让爱流动!爱要能出得去,也能让别人的爱进得来。这是解决心理困扰的核心深层课题。
什么是情绪管理
(...)
高手“戒”情绪重在稳认知
情绪管理——高手“戒”情绪,重在稳认知。
情绪管理非压抑,是认知提升和内在稳定。
情绪ABC理论应用
事件(A)不直接导致结果(C),中间信念(B)是关键。
如:路上被挡(A),若想“这人真讨厌”(B),则生气(C);若见对方抱婴儿,想“可以理解”(B),则平和(C)。
稳定内在根基
如:老司机,不为外界干扰耗能,专注目标,让“子弹飞一会儿”,避免情绪化决策。那就需稳定内在根基(婚姻、经济、关系等)。
拔高认知
高手将能量用于提升认知高度,宏观理性看问题。
归因要精准
(...)
针对“会的题做错”
反对错误归因
勿简单归咎“马虎”、“不认真”。
警惕“你真棒”陷阱
易致孩子成功飘然,失败彻底否定自我。
归因要精准
题做对时要归因为行为——因为努力和勤奋,所以成功了。
失败反思
我不够努力和勤奋,想成功,就必须更努力。(强调可控因素:自身努力)
做错会做的题
看着孩子眼睛,认真说:“在爸爸、妈妈心里,你是个非常认真的孩子。”
“会做的题写错的原因只有一个——不熟练导致的。想熟练,就需要多练习。”
(精准归因“不熟练”,指向解决方案“多练习”)
多子女矛盾化解
(...)
5大原则+5步沟通法
禁忌“大让小”
勿强制“大的必须让小的”,此乃矛盾根源。
父母不站队
尤其不能天然偏向小的。站队=拉仇恨、制造分裂。
承认“母爱竞争”
理解多子女间“相爱相杀”是常态,存在对父母关注的竞争。
坚持“长幼有序”
尊重秩序感,维护老大的地位和权威(如企业股东)。
夫妻团结是基石
父母必须统一战线。夫妻不合,孩子必钻空子,家无宁日。
承认问题“大”
“哦哟,你们这事儿确实是个大事!确实不好解决!” (被重视感,情绪初步缓和)
陈述事实
让老大先客观描述发生了什么事?要求老二安静听完;
再让老二描述,要求老大安静听完。 (关键:只问“发生了什么?”,不问“为什么?”)
再次确认难度
“嗯,这确实是个难题,连爸爸、妈妈也觉得不容易处理。” (进一步共情,降对抗)
先有意思,再有意义
家长先稳住情绪,可适当幽默活跃气氛。 (缓解紧张氛围)
把问题交还给孩子
“爸爸、妈妈相信你们俩有智慧能解决好。咱们是一家人,没必要吵。你们先聊聊?解决不了再来找我们。” (赋予责任和空间,家长退后支持)
孩子沉迷手机游戏?
(...)
根源在家庭系统!
核心公式
“钢铁侠爸爸(粗暴)+焦虑侠妈妈(无奈)+没意思的家庭 = 失控的孩子。”
或“缺席的爸爸 + 焦虑的妈妈 = 失控的孩子。”
深层需求
孩子在游戏中寻找现实中“求而不得”的——归属感、安全感、成就感。家庭缺乏温暖、趣味、有效互动,孩子自然转向虚拟世界。
纪琼院长的肺腑之言
(...)
5大原则+5步沟通法
家长先成长
“离婚是为幸福,但请先修炼好自己再入下一段婚姻。” 解决家庭问题的前提,是家长自身的成熟、认知提升和情绪管理。
扩大世界
学习成长前,世界小,问题显巨大;学习成长后,世界变大,问题变渺小。提升自我认知格局,是化解烦恼根本。
实战才是硬道理
理念方法源于“心理学生活化”,重在让家长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我的反思!
(...)
王纪琼院长的演讲,以其标志性的犀利、幽默和极强实战性,撕开了家庭教育中“身教万能”的温情面纱,震撼强调了“言传”精准而强大的力量。
他直指孩子行为问题(厌学)背后的关系困局与能量消耗,并提供了“托举承接”沟通法、情绪管理三步走等实用落地的工具。
刚刚在整理王纪琼院长这次心理学大会的发言,输出公众号文章时,一个念头击中了我:纪琼院长讲的这些沟通心法、关系真相、实战话术… 实操班里哪一样没学过?哪一句没听过?
可就在前几天,暑假因为孩子玩手机不写作业时遇到分歧,当老公那句熟悉的“你学这么多家庭教育有什么用?”甩过来时,我脑子里明明存着王纪琼院长教的“接怼秘籍”——幽默化解。
该托举承接,该展示成长,我甚至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结果呢?嘴巴一张,热气腾腾的“包子味”就冒出来了:“那你有本事你来管啊!” 背得滚瓜烂熟的话术,在真实硝烟里蒸发得无影无踪。
这瞬间的狼狈,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最真实的成长鸿沟:从“知道”到“做到”,何止十万八千里?
王纪琼院长在台上字字珠玑,我们在台下频频点头,仿佛懂了、会了,但生活的考场从不发模拟卷,它总在你毫无防备时,扔来一道实战应用题。那一刻,理性退场,本能接管。
感谢群里的文凤老师,在我反思时点醒我:“去用,去实践,不管三七二十一,做到哪算哪!”原来高手也都是练出来的。
是啊,王纪琼院长的智慧不是收藏品,而是工具包。背下话术只是起点,在一次次搞砸、脸红、语塞中笨拙地练习“接住”,才是真正的修炼!
反思即行动
(...)
接纳“包子味”
散发出不好的“包子味”不丢人,这是成长的必经烟火气。
慢慢练习
不苛求整段话术,先练习如何接住伴侣和孩子。
理论实践
每天找一个低风险场景,刻意“用”一次王纪琼院长讲的心法,哪怕用得不完美。
成长的路,不是懂了道理就抵达终点,而是带着“包子味”,一次次重返生活的“厨房”。 蒸得多了,火候到了,“知道”才能真正变成“做到”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