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苒程
时间:2025年8月13日
|前言|
教育孩子的三个进阶境界
(...)
王纪琼院长常说:“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就该拍着大腿告诉自己,教育孩子的时机可算来了。”这句话引发了我对教育孩子三个境界的思考:
思考一
我该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合适的教育方法)
思考二
我在教育什么样的孩子?(因材施教)
思考三
什么样的我在教育孩子?(教育最终要回归教育者本身)
一场滑板风波
(...)
就在今天,我一如既往的陪孩子(6周岁的女儿)去广场上玩滑板,在回家的路上,孩子想喝雪碧,我欣然答应,并带她去买。
我先径直走向便利店,孩子把滑板推到便利店门口处的台阶附近,就跟我进了便利店。在她挑选商品的时候我走到便利店门口发现滑板不见了,我赶快离开便利店去寻找滑板。
我问女儿:“你的滑板哪去了?”我能看到她内心仿佛在说:“糟了,又闯祸了。”女儿委屈的说:“我找...我找还不行嘛...”我也跟着她一起找,我心想:难道是被谁钻空子偷走了?
当我心里正在计划如何把这件事故变成一次和女儿的成长对话的时候,这时,女儿走到我面前坚定的告诉我:“爸爸,这个滑板我不要了!”
我们要做教育的观察者,把握好教育时机,做孩子成长的教育引领者和教育回馈者。
——王纪琼
我有些错愕,我问她:“唯伊,假如这个滑板找到了,你也不要了吗?”女儿也是嘴硬,坚定的说:“我真的不要了!”气哼哼的用力跺了一下脚。
其实那个滑板的性能真的超级好,完全像磨合出来的伙伴一样,无论是对我,还是对孩子。但是真丢了我也接纳,我心里正在想女儿为什么这么坚定的宁可骗自己也要在我面前嘴硬!是懒得找了吗?
正当我放弃一定要找到滑板的执念后,我猛的回头发现看到了女儿的滑板。原来滑板是“溜车”溜远了,溜到了一个我俩都没有找到的盲区里。
于是,我告诉女儿:“滑板找到了,你去拿回来吧!”她把滑板交到我手里后,我生气的把滑板扔进了垃圾桶里....女儿看到这一幕,当时就哭了出来,过来拦着我说:“爸爸,我要滑板!我要!我要还不行吗?”
我说:“刚才不是你坚定的告诉我这个滑板你不要了吗?”女儿哭着说:“爸爸,我要滑板,我只是不想让你生气。”
我
“唯伊,你看着爸爸的眼睛,你是不是觉得你自己做错事儿了?”
“是,但我不想让爸爸生气,我希望爸爸开心。”
女儿
我
“爸爸生气是因为你做的事儿而已,从来没有讨厌过你这个人!”
我
“但是今天让爸爸很伤心的并不是因为这个滑板,而是你做错事了逃避责任,还说了违心的话。”
“爸爸,我知道了,我以后再也不这样了......爸爸,我想抱抱你。”
女儿
我
“宝贝,不要害怕犯错误,爸爸一点都不讨厌你犯错误。在爸爸眼里,你每次犯错误都可能是你成长的机会!谁不犯错呀,咱们都是人!”
我
“爸爸也会犯错呀,那也是爸爸成长的机会呀!”
女儿点头表示听懂了。回到家,在上楼的时候,我看女儿吃力的扛着滑板,并不向我求助,一直在苦撑。于是,我蹲下身去。
我
“宝贝,知道吗?有时候,能开口求助,比咬牙硬撑更勇敢,这不是软弱,而是智慧!”
我接过滑板,告诉你女儿说我来拿滑板,你去开门。女儿快速跑上楼坚定的摁开了指纹锁......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重孩子求助意识和求助能力的培养。
——王纪琼
自我反省
(...)
当事件结束,我将它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想分享给一起学习的同门的时候,我内心感觉还是有些矛盾——一方面还满意与自己和女儿的沟通方式;另一方面,一个声音总在提醒我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妥?
于是,我向王克老师求助。深夜,王克师父回复了我,他的一句话让我瞬间醍醐灌顶!
“孩子说‘不要滑板’是‘想要’的反向表达。如果找到后是‘失而复得’的惊喜;而你直接扔掉,反而激发了孩子的分离恐惧。”
“你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女儿的歉意,以及对自己强硬处理方式的自责。这也恰恰说明,你还需要继续学习和成长。你的强硬态度,恰恰映射了你内心的虚弱。”
师父的分析让我恍然大悟。“反向表达”确实是孩子常见的心理现象。以下是我对自己的反省:
醒悟一
6岁的孩子在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时,因为害怕父母生气,往往会用“不要”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真实的“想要”,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也是对父母情绪过度担忧导致的反向防御。
在6岁孩子的认知里,“犯错”与“被父母否定”常常紧密关联。
女儿弄丢滑板后,第一反应是“爸爸会生气”,而“生气”在她的世界里可能等同于“爸爸不爱我了”。因此,女儿说“我不要了”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性妥协。
与其因为弄丢滑板而受到批评,不如主动说“我不想要了”。她试图用“放弃需求”来换取父母的不生气。这种反向表达背后,隐藏的是“我很害怕失去你的爱”的深层恐惧,而并非真的不想要滑板。
醒悟二
待找到滑板后,紧接着我把滑板扔进垃圾桶,这个行为瞬间打破了孩子的这种松弛。
对孩子来说,失而复得的喜悦还没落地,就变成了 “被主动剥夺” 的恐慌。滑板在这里已经不仅是玩具了,而是我俩美好回忆的承载。
滑板被留下,象征 “我的需求被爸爸看见”,滑板被扔掉,在女儿的感受里可能等同于 “我的需求,我的感受,甚至我这个人都被爸爸否定了。”
醒悟三
虽然我的初衷是让孩子意识到 “不要自我欺骗,说违心话”,但我作为父亲,确实应该更柔软一些,绝不该这么强硬的方式去处理事情。
我原本的“教育意图”变成了“情绪伤害”,原本想让孩子学会“诚实面对自己的需求”,但“扔滑板”的行为反而可能让女儿下次更不敢表达真实想法。
醒悟四
从她那句“我怕你不要我了”,这种恐惧不是单一事件触发的,一定是长期互动中积累了很多情绪敏感点让她不是特别有安全感。
孩子对父母的情绪变化极其敏感,尤其当我处于低能量状态时,孩子会本能地“归因于自己”——“爸爸不开心,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好?”
在师父的《心理创伤疗愈课》里也经常提及儿童的分离焦虑本质是“对关系稳定性的渴求”。
女儿用 “放弃需求”来讨好我这个父亲,是因为在女儿的思维里女儿的眼中,我最近太紧绷了,为了让爸爸开心,我就得藏起自己的感受”。
而且我得承认,扔掉滑板那一瞬间,的内心都是不满和对女儿“否定自我感受”的失望。却恰恰没看到女儿是在因心疼我而放弃自己感受的温暖真相。
总的来说,我在这件事中暴露了我不够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情绪和认知的盲区。为了避免这样的处理不妥当,我得更立体的审视拆分自己在事件中的角色。从四个方面出发:
从四个方面审视自身
(...)
我是谁?
我是一位父亲。
我是怎么想的?
我看到了女儿弄丢滑板后的“自欺”,我以为她是为了逃避责任并认为该借此机会对其引导。
我该如何升级自己?
反复学习王纪琼院长的《实操班》、《导师班》课程。
运用纪琼院长讲的“如何看清孩子行为,情绪背后的真正原因”的内容,多去洞察孩子心理变化的轨迹,而非成人视角的审判。
如果现在让我回到事件当时,我一定会先抱着她说: “爸爸知道你刚才说不要,其实是怕我生气对不对?我们先一起把滑板找回来,再聊聊怎么保护好自己的东西。”
站在孩子的角度,多去观察孩子的内心,让教育富有温度!
我当时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真正想要的是让女儿不要忽略自己的感受而去自欺,哪怕对面站着的是她的爸爸。
我当时做出了哪些不合理的假设才造成了当时强硬的行为?
我以为孩子因不想负责而去选择“自欺”。而当时的那个假设我如今发现未经证实,仅是我的主观想法,而非事实。
未经证实的假设才是大多数失败的源头,今天的事件让我更加深刻的体悟了这个道理。
我要修正我自己对小孩子的心理变化的盲区。孩子的思维是更趋向于事与人关联在一起的模糊混沌式思维,并不像成人逻辑那么有框架。
如果要和孩子修复这次事件带来的影响,我要具体采取哪些行动?明确三点。
如何修复我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
第一点
·我到底是为谁在做这件事?
因为我的行为给女儿带来的情绪负担。为了修复我和女儿之间的亲子关系,也为了减少孩子心中的不安和恐惧。
第二点
·具体做到什么程度才算目标达成?
我会和女儿进行一次对话,让她来选择她更喜欢爸爸用哪种方式来对待她。并认真承诺自己可以做到让女儿安心的相处模式。
第三点
·如果要重来一次,我要如何提升认知来改进行为?
无论对方是大人或是孩子,我都要把自己的姿态调整成和对方一样的视角才能真正的摸索到对方的思维轨迹。
这次事件我忽略了要蹲下来和女儿沟通这一步,而是高高在上,以傲慢视角对女儿的行为有了不合理假设。
今日的总结中,我严格遵循了去标签化、去情绪化的原则。通过认真梳理和反思,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不足,也明确了改进的方向。
未来,我会继续跟着心时代的老师们虚心学习,成长自己、反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