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斌
时间:2025年8月24日
|前言|
王纪琼院长的数字小游戏
(...)
王纪琼院长第一次开口邀请孩子上台分享当天的收获的时候,台下的孩子大多怯生生的,没几个主动举手。但纪琼院长并没有急着催促,反而笑着数起了倒计时:“10、9、8、7……”数到最后,还故意玩了个数学小游戏:“3、2.9、2……”
就是这带着趣味的倒计时,把“要不要上台”的犹豫,变成了“再不动就没机会”的紧迫感,几个原本犹豫不决的孩子,还真就咬着牙站上了台。那一刻我着实佩服,原来想让孩子行动,不用扯着嗓子鼓励,用一点“小技巧”就能够达成心愿。
可台下仍有不少孩子缩着身子,王纪琼院长看在眼里,没半分批评或指责,反而先站到了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知道呀,有的孩子可能怕自己分享不好,怕说错了被笑,对不对?”
等孩子们悄悄点头,纪琼院长说:“那我们这样吧,现在上台不用分享,就在这舞台上走一圈就行,走一圈,就算完成任务啦!”
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
这时,我想起王纪琼院长在课上常说的一句话:“你接纳不了一个做对六道题的孩子,就不可能拥有一个做对十道题的孩子。”
我忽然懂了:孩子不敢往前迈,有时不是没勇气,而是怕“达不到”。我们先接纳孩子“只能走一圈”的当下,才能换来孩子“敢开口说”的信心。
果然,王纪琼院长话音刚落,又有一批孩子攥着小拳头,慢慢走上了台——纪琼院长这份“懂孩子”的用心,真该好好点赞!
那一刻,孩子勇敢的迈出第一步
(...)
这时台下还有一小部分孩子没动,王纪琼院长又换了个法子:“希望孩子上台的家长,请举手。”
这时,现场上看到几只手举了起来,纪琼院长转头就对孩子笑:“你看,家长盼着你上台呢。要是你还是有点不愿意,也没关系——但要是愿意,帮家长圆个小愿望,就上来站站?”
话音刚落,一个孩子慢慢站起身,挪着步子上了台。纪琼院长立刻笑着给孩子鼓掌:“你看,多勇敢!”
一个成熟的人,是看着问题发生也会耐心等待的人;一个成熟的父母,是看着孩子出现问题,依然会耐心等待的父母。
——王纪琼
全场也跟着响起掌声,那掌声里没半分勉强,全是认可。我望着那孩子抬头挺胸的样子,打心底佩服王纪琼院长的耐心。哪怕只有一个孩子愿意往前挪,王纪琼院长也肯等,肯给这“一小步”赋上满满的能量。
到最后,仍有个别孩子没上台。纪琼院长没再提“上台”的事,反倒让家长们站起身,对着自己的孩子说了几句话。
家长们望着孩子,轻轻说:“不管你上不上台,你都是我的孩子!”“不管你今天愿不愿意,爸爸/妈妈都接纳你现在的样子。”
托举,始于接纳
(...)
没有催促,没有比较,到最后只剩一句“我接纳你”的温柔。原来所谓“托举”,从来不是逼孩子踮脚去够他够不到的高度,而是像王纪琼院长这样:懂孩子的犹豫,给得出“走一圈”的台阶;
等孩子的节奏,容得下“暂时不愿”的当下;最后用一句“我接纳你”,在孩子心里种下“我值得被爱”的底气。这样的引导,是课堂上的智慧,更该是家中的日常。
往后再想催孩子“试试”时,或许该问问自己:我有没有像王纪琼院长那样,给过孩子“敢开始”的台阶?有没有让孩子知道,无论他迈不迈步,他都被好好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