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家是否也有这样的“两面派”娃?在家人、同学面前叽叽喳喳,一遇到老师、甚至陌生大人,就瞬间“石化”,紧张得说不出话?
咱们《私人定制家庭陪伴赢》社群里面有一位学员妈妈就经历了这样的一幕:10岁的二宝在学校丢了电话手表,明明定位就在眼前,却死活不敢和门卫爷爷说明情况,甚至取回后也不敢告诉老师,急得哇哇大哭......
面对孩子的社交恐惧和权威焦虑,爸爸的“锻炼式催促”为何适得其反?孩子口中的“尴尬”背后,究竟藏着哪些小心思?当孩子哭着求抱抱时,我们该怎么做?
陪伴老师刘伟玲的细致分析与暖心支招,或许能为你点亮一盏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真实案例中的育儿智慧吧!
学员提问
各位老师,早上好!昨天我家二宝(10周岁)的电话手表不小心丢了,定位显示在学校。
放学后,爸爸陪她一起去学校找。到了学校门卫处,爸爸想借这个机会锻炼一下孩子的沟通能力,就鼓励她自己跟门卫爷爷说想进学校找手表。
但孩子站在外面迟迟不肯开口,最后还是爸爸去沟通才进了校门。进去之后,爸爸一边打电话一边根据定位寻找,最后发现手表在某位老师办公桌靠窗的位置(从窗外伸手正好可以拿到)。
于是爸爸让孩子写了一张纸条放在桌上,说明情况并留下了联系方式。
学员在私人定制陪伴赢学习群里进行提问
回家后,爸爸还是有点不放心,担心万一纸条被风吹走了......于是,就建议孩子下午上学时顺便再去老师办公室当面说一声。结果,孩子一听就大哭起来,坚决不愿意去。
我陪着她,问她:“为什么不想去?”,她说觉得“很尴尬”。想请老师们帮忙分析一下这个情况,谢谢大家!
学员问题整理如下
第一个问题
爸爸让孩子去和门卫爷爷沟通进校门的目的(孩子不知道怎么沟通)
第二个问题
孩子不愿意跟老师说手表已经拿回来了,只是因为觉得尴尬吗?会不会还有其他原因呢?
第三个问题
孩子哭的时候总是要求我抱一下她,我可以抱她吗?
第四个问题
孩子平时在家里和我们以及同学沟通都没什么问题,但她不太愿意与老师(或其他有权威的人)以及陌生人交流。
作为家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怎样引导她,帮助她提升沟通能力呢?
伟玲老师细心为学员解答困惑
刘伟玲老师指导学员
伟玲老师
“亲,首先,我们要接纳孩子不敢与陌生人或权威人士主动沟通的现状。”
伟玲老师
“当孩子表现出畏惧时,爸爸的催促反而会加剧她的恐惧和不舒服。”
伟玲老师
“爸爸在与门卫交流时,可以主动邀请孩子在一旁观察,让她看看爸爸是如何自然、友好地与人沟通的。”
伟玲老师
“这样的示范非常必要,平时也可以多创造类似的机会,以温和、慈爱的态度引导孩子。”
伟玲老师
“如果孩子因为害怕而哭泣、不愿开口,我们要理解她的情绪,可以耐心地询问她到底在担心什么?”
伟玲老师
“是害怕老师?还是担心自己表达不清、说话磕绊会被老师看不起?”
伟玲老师
“或者是对自己要求太高,怕沟通不好而对自己失望?.....这些都有可能。”
运用“区分技术”帮助孩子梳理情绪。
伟玲老师
“当孩子要求拥抱时,请一定要抱抱她——肢体接触能极大地增强孩子的安全感,促进亲子关系的融洽。”
伟玲老师
“当孩子和咱说她的害怕时,咱可以运用‘拉伯波特法则’——先复述并理解她的感受,表达认同与支持;再温和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伟玲老师
“如果孩子能自己说出恐惧的具体内容挺好,越具体越好。如果说不出,就需要咱引导,多种可能性都问下,咱自己的孩子咱最了解。”
学员看清问题所在
“嗯嗯,孩子恐惧的是:班主任在班级里说过不让带手表去学校,她担心被班主任知道了。”
学员
“还有就是不愿意和陌生人沟通,尤其是有权威的人。”
学员
“经过老师的指导,我明确了,我会慢慢引导的。”
学员
伟玲老师
“嗯嗯,孩子暂时不愿意和陌生人沟通都有某种担心在。”
伟玲老师
“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是邀请孩子和我们一起,看看爸爸、妈妈是如何跟别人沟通的。”
伟玲老师
“但是,爸爸、妈妈要允许她暂时可以不主动沟通,给孩子留个退路。”
伟玲老师
“在爸爸、妈妈的示范下,孩子才有底气突破。”
“谢谢您的指导,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学员
伟玲老师引导学员
编后语
成长需要耐心,放下“你应该”的期待
孩子面对权威时的退缩与哭泣,不是“胆小”,而是内心不安的信号。刘伟玲导师的指导精髓在于“看见、接纳、示范、赋能”
看见情绪
接纳孩子的“不敢”与“尴尬”,给予安全感。
接纳当下
允许孩子“暂时做不到”,卸下压力。
亲身示范
父母自然展示有效沟通,胜过催促。
探究赋能
耐心引导说出具体恐惧(如案例中怕被批评),才能针对性化解。
成长需要耐心。放下“你应该”的期待,用“我陪你”的温柔拥抱和亲身示范,孩子自会积蓄面对外界的勇气。允许孩子慢慢来,有时恰恰是最快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