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孩子放学回家抱怨“妈妈,张三打我,他欺负我”时,您是否曾下意识地反问:“为什么他不欺负别人,偏偏欺负你?”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您是否比他更加焦虑,甚至开始担忧他未来的工作与婚姻?
在文聪老师的《女性成长必修课》中,她分享了一个深刻的概念:家长应成为孩子情绪的“容器”,而非“焦虑制造机”。
做孩子的“情绪容器”
什么是“容器父母”?
文聪老师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孩子的情绪就像一个“烫手的山药”,自己无法处理时,便会本能地“扔给”父母。而不合格的父母通常有两种反应:
第一种反应
觉得“烫手”,直接扔回去:“你自己的事自己解决!”
第二种反应
替孩子“吞”下去:“你坐着,我去找你同学家长!”
而“容器父母”则会接住这个“热山药”,把它放在碗里,等温度适宜了再还给孩子。他们能够容纳孩子的情绪,让情绪安全地降温,而不破坏亲子关系。
如何成为“容器父母”?
当孩子说“同学不跟我玩”时,“容器父母”会这样回应:
容器父母
“当同学不跟你玩的时候,你心里很难过,你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你很困惑。”
容器父母
“你觉得对他们挺诚心的,他们却没有对你友善,你感到不被接纳,很痛苦,又找不到原因,你很想知道为什么,对吗?”
容器父母
“爸爸/妈妈愿意跟你一起分析,你觉得我从哪些方面可以给你帮助?”
这种回应方式关注孩子的感受,它重在接纳情绪与提供支持,而非急于评判或解决问题。
别用焦虑侵染孩子
为什么我们难以成为“容器”?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在焦虑,而是我们在制造焦虑。
·孩子作业没写完,我们担心老师批评;
·成绩稍有波动,我们如临大敌;
·甚至孩子吃饭慢一点,我们都能联想到他未来会落后于人……
文聪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焦虑的本质是对死亡的恐惧。我们担心孩子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所以不断用我们的焦虑侵染他们。
爱是放手,而非绳索
从现在开始,做孩子的情绪容器
觉察自己的焦虑
下次想要催促、指责孩子前,先问自己:“这是我的焦虑,还是孩子真的需要?”
接住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有情绪时,先共情:“我知道你很难过/生气/委屈......”而不是直接给建议。
相信孩子的弹性
孩子的成长需要空间,他们有自己的节奏和智慧。
真正的爱不是紧紧抓住,而是张开怀抱:我永远爱你,你永远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