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咨询:0371-55550996微博微信在线咨询

12岁孩子不找朋友玩,真的是“社恐”吗?

发表时间:2025-09-08 16:55:50 阅读次数:
 

 

作者:刘伟

时间:2025年8月28日

 

 

前言

 

 

有学员留言反映:“孩子12岁了,不爱交朋友,也不主动找同学玩。我带他去和同龄孩子接触,他却说‘不认识’或‘不熟悉没法玩’,还自称有‘社恐’。”

 

主持人分别邀请文聪老师和王克老师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12岁孩子不找朋友玩,真的是“社恐”吗?

 

 

 

 

王克老师的分析

 

 

孩子回避社交?别用“多出去玩玩”解决

 

王克老师从心理创伤疗愈的角度分析,认为孩子的情况很可能属于“回避型创伤”。

 

12岁孩子不找朋友玩,真的是“社恐”吗?

 

这种创伤导致孩子形成了回避社交的自我保护机制。而在这种回避行为的背后,反映的是孩子三个层面心理需求的缺失。

 

1

 

安全感低

在与外界接触时会感到不安和威胁。

2

 

价值感低

对自我价值不确信,害怕在人际交往中被他人否定。

3

 

链接感弱

难以与他人建立情感上的联结。

 

12岁孩子不找朋友玩,真的是“社恐”吗?

 

 

解决方案

 

若问题源于心理创伤,便不能仅靠具体方法来解决,而是需要进行深度的心理干预与系统疗愈。

 

例如,不应简单地要求孩子“多出去玩玩”或“你要主动一点”,试图强行改变行为。

 

12岁孩子不找朋友玩,真的是“社恐”吗?

 

心理创伤必须在创伤层面本身进行修复。家长需要学会从“创伤”的视角理解孩子的行为问题,才能真正触及本质,实现有效帮助。

 

 

 

 

 

文聪老师的分析

 

 

分清是“不敢、不会还是不想”

从更具体的行为动机和家庭教育角度分析,孩子不愿社交可能源于三种情况:不会社交、不敢社交、不想社交。这三种情况需要区别对待。

 

12岁孩子不找朋友玩,真的是“社恐”吗?

 

1

 

“不会”

如果家长本身也是一个不太社交的人, 本身就很自我封闭,不下楼不出门,孩子就局限在这个小框架里。

 

我们到了觉得孩子应该出去社交的年龄,说应该多交点朋友,但我们从来不教孩子如何交朋友,没有给孩子做出良好的示范,他不会社交,所以他一出去可能就碰壁。

 

 

举例说明

 

比如,王纪琼院长在课上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不小心弄伤了Mary老师,但由于不知道如何表达歉意,就用舌头去舔Mary老师手上的伤口。

 

12岁孩子不找朋友玩,真的是“社恐”吗?

 

2

 

不敢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将他们保护在“真空世界”里,让孩子以为现实一切都美好无瑕。

 

这种过度呵护,实则是为孩子打造了一个完美却不真实的虚幻环境——仿佛将孩子置于“无菌舱”中。

 

然而,现实世界却充满挑战与挫折,一旦孩子走出这个保护罩,很容易被现实“击倒”。

 

 

举例说明

 

当孩子经历这种痛苦后,往往不愿再次尝试。他们会困惑:“世界不是一切美好吗?我与人为善,可别人为什么不回报以善意?我该怎么办?”

 

此时,若家长只是简单地回应“要以德报怨”,孩子可能会进一步追问:“如果我以德报怨,他再次伤害我怎么办?”

 

孩子逐渐意识到,家长的教导与现实并不相符,甚至完全无效。这种认知的落差,正是王克老师所指出的“心理创伤”的来源。孩子因害怕再次受伤,开始恐惧和回避社交。

 

由此可见,家长的“无菌舱”式教育,反而让孩子失去了心理免疫力和应对现实的能力。

 

12岁孩子不找朋友玩,真的是“社恐”吗?

 

3

 

不想

有些孩子可能天生对社交的需求并不强烈,他们认为拥有三两知己便已足够。

而有些人则喜欢呼朋引伴、热闹相处。有时孩子原本能够自得其乐,家长却硬要将他们推入社交场合。这时我们应当反思:这究竟是谁的需求?

 

 

举例说明

 

一位妈妈曾因孩子“很孤独”而忧心忡忡——每到周末,孩子总独自骑自行车去动物园。她认为孩子没有朋友,心里十分难受。

 

后来才了解到,孩子去动物园是为了拍摄素材制作植物标本,他对植物研究充满兴趣,其实一直自得其乐,过得非常开心。

 

这其实是家长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泪”,过度共情、代入太深所致。

 

还有一种可能,是家长自己小时候交友不顺,于是特别希望孩子能成为善于社交的人,从而将自己的社交焦虑和未完成的心愿投射到孩子身上,试图通过孩子来解决自己的“心病”。

 

12岁孩子不找朋友玩,真的是“社恐”吗?

 

文聪老师提醒家长:不要急于给孩子贴“社恐”的标签,先清晰孩子究竟是“不敢”、“不会”还是“不想”,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如果是“不敢”,就需修复创伤、重建安全感;

·如果是“不会”,就需要示范和教会孩子具体的社交技巧;

·如果是“不想”,那就需尊重孩子的天性,并反思这是不是家长自身的需要。

 

12岁孩子不找朋友玩,真的是“社恐”吗?

 

 

 

 

两位老师的教养智慧

 

 

联手破解孩子社交难题

 

两位老师的观点相辅相成:王克老师从心理创伤的角度,解释了孩子“不敢”社交的深层机制,并提醒家长避免以错误的方式应对;

 

文聪老师则提供了实用的分析工具,帮助区分孩子是“不敢”、“不会”还是“不想”社交,并针对不同情况给出具体方法,强调了家庭教育的关键作用。

 

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理解与接纳。家长首先要真正接纳孩子的“社恐”状态,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支持与安全感时,才可能逐渐积累内在力量,最终以自己的节奏勇敢探索外部世界。

 

 

咨询热线:0371-55550996

COPYRIGHT © 2020 心时代父母 版权所有 豫ICP备18001889号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