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伟
时间:2025年8月28日
前言
孩子回避社交?别用“多出去玩玩”解决
王克老师从心理创伤疗愈的角度分析,认为孩子的情况很可能属于“回避型创伤”。
这种创伤导致孩子形成了回避社交的自我保护机制。而在这种回避行为的背后,反映的是孩子三个层面心理需求的缺失。
安全感低
在与外界接触时会感到不安和威胁。
价值感低
对自我价值不确信,害怕在人际交往中被他人否定。
链接感弱
难以与他人建立情感上的联结。
若问题源于心理创伤,便不能仅靠具体方法来解决,而是需要进行深度的心理干预与系统疗愈。
例如,不应简单地要求孩子“多出去玩玩”或“你要主动一点”,试图强行改变行为。
心理创伤必须在创伤层面本身进行修复。家长需要学会从“创伤”的视角理解孩子的行为问题,才能真正触及本质,实现有效帮助。
分清是“不敢、不会还是不想”
从更具体的行为动机和家庭教育角度分析,孩子不愿社交可能源于三种情况:不会社交、不敢社交、不想社交。这三种情况需要区别对待。
“不会”
如果家长本身也是一个不太社交的人, 本身就很自我封闭,不下楼不出门,孩子就局限在这个小框架里。
我们到了觉得孩子应该出去社交的年龄,说应该多交点朋友,但我们从来不教孩子如何交朋友,没有给孩子做出良好的示范,他不会社交,所以他一出去可能就碰壁。
比如,王纪琼院长在课上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不小心弄伤了Mary老师,但由于不知道如何表达歉意,就用舌头去舔Mary老师手上的伤口。
不敢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将他们保护在“真空世界”里,让孩子以为现实一切都美好无瑕。
这种过度呵护,实则是为孩子打造了一个完美却不真实的虚幻环境——仿佛将孩子置于“无菌舱”中。
然而,现实世界却充满挑战与挫折,一旦孩子走出这个保护罩,很容易被现实“击倒”。
当孩子经历这种痛苦后,往往不愿再次尝试。他们会困惑:“世界不是一切美好吗?我与人为善,可别人为什么不回报以善意?我该怎么办?”
此时,若家长只是简单地回应“要以德报怨”,孩子可能会进一步追问:“如果我以德报怨,他再次伤害我怎么办?”
孩子逐渐意识到,家长的教导与现实并不相符,甚至完全无效。这种认知的落差,正是王克老师所指出的“心理创伤”的来源。孩子因害怕再次受伤,开始恐惧和回避社交。
由此可见,家长的“无菌舱”式教育,反而让孩子失去了心理免疫力和应对现实的能力。
不想
有些孩子可能天生对社交的需求并不强烈,他们认为拥有三两知己便已足够。
而有些人则喜欢呼朋引伴、热闹相处。有时孩子原本能够自得其乐,家长却硬要将他们推入社交场合。这时我们应当反思:这究竟是谁的需求?
一位妈妈曾因孩子“很孤独”而忧心忡忡——每到周末,孩子总独自骑自行车去动物园。她认为孩子没有朋友,心里十分难受。
后来才了解到,孩子去动物园是为了拍摄素材制作植物标本,他对植物研究充满兴趣,其实一直自得其乐,过得非常开心。
这其实是家长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泪”,过度共情、代入太深所致。
还有一种可能,是家长自己小时候交友不顺,于是特别希望孩子能成为善于社交的人,从而将自己的社交焦虑和未完成的心愿投射到孩子身上,试图通过孩子来解决自己的“心病”。
文聪老师提醒家长:不要急于给孩子贴“社恐”的标签,先清晰孩子究竟是“不敢”、“不会”还是“不想”,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如果是“不敢”,就需修复创伤、重建安全感;
·如果是“不会”,就需要示范和教会孩子具体的社交技巧;
·如果是“不想”,那就需尊重孩子的天性,并反思这是不是家长自身的需要。
联手破解孩子社交难题
两位老师的观点相辅相成:王克老师从心理创伤的角度,解释了孩子“不敢”社交的深层机制,并提醒家长避免以错误的方式应对;
文聪老师则提供了实用的分析工具,帮助区分孩子是“不敢”、“不会”还是“不想”社交,并针对不同情况给出具体方法,强调了家庭教育的关键作用。
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理解与接纳。家长首先要真正接纳孩子的“社恐”状态,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支持与安全感时,才可能逐渐积累内在力量,最终以自己的节奏勇敢探索外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