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是否也曾经历过这样的"情绪过山车"?尽心尽力为家庭做饭不被看到,无心的话语却引起了对方的指责。
那一刻,你的心情瞬间跌入谷底,仿佛自我价值完全由对方的反应来裁定。
关朝磊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你对自己的认可,更多需要外界给予,而非源于自己的内心。”而“外求”,就如同温水煮青蛙,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将“爱自己的权利”拱手让人。
学员提问
昨天下午我在家正准备晚饭时,老公下班回来说饿了。我让他先吃点我刚买的小蛋糕垫垫肚子,自己则继续做饭。
之后,他躺在沙发上突然提议:“我们要不要去外面吃毛血旺?” 我没有接话,因为心里有点不开心。这时孩子说了些什么,我也记不清了。
我继续在厨房忙活,做了酱牛肉和鱼,炒菜打算等会儿再做。忙完这些,我走到客厅想看电影,当时老公在沙发上睡着了,孩子也回了自己房间,我便一个人看了起来。
电影放到一个有趣的情节,我一时兴奋大声评论了一句,不料把老公惊醒了。他带着埋怨的语气说:“你怎么这么大声?吓我一跳。”
我对他的反应有些不满,当即回了一句:“你要睡觉怎么不去卧室,干嘛非在沙发上睡?” 他顿时沉默了。
话一出口,我也察觉到气氛变得尴尬。我们似乎都带着情绪:我没有体谅他上班的疲惫,他也没有包容我无意间的大声说话。
吃晚饭时,我们全程没有任何交流,整顿饭都笼罩在一种低沉的气氛里。
我发现自己特别需要外界的正向反馈,就像一种条件反射:别人给我垃圾,我就回敬垃圾;别人给我包容,我才会报以包容。老师,这是不是所谓的“内核不稳”?
学员提问
精准提问
老师,如果这确实是“内核不稳”的表现,那我该如何提升内核的稳定性?
还是因为我对老公没有了爱,只看到他的缺点,不能包容他?
“没错,这些表现就是‘内核不稳’。”
老师金句分析
海勇老师提出,《唤醒自驱力》的一个核心功能就是为学员“盖戳”,即精准定位问题所在。
消除模糊,正是变强的开端!此外,两位老师的“盖戳”还有另一重体现:他们借助学员的自我梳理与实际行动,为其挖掘内在资源,帮助学员确认自己的主人格!
“你对自己的认可,更多依赖于外界的评价,不能自给自足。所以,你才会对外界有期待,有需求。”
老师金句分析
关朝磊老师之所以做出“内核不稳定”的判断,是因为学员对他人的正反馈过于依赖。正因内心“向外求”,才容易受制于人。一旦他人给不到我们预期的反馈,就会出现对抗与冲突。
大量的事实证明,别人永远无法满足自己。
——王海勇
“一旦得不到满足,本能的反应就是对抗。”
用对抗的心理去面对周围环境的人或事,你会一直处在紧张之中,最终只会让你疲惫不堪。
——关朝磊
“这与你爱不爱老公没有一点关系。其实说得直接一些,你也没有爱自己,你把爱自己的权利给到了别人,给到了外界。”
把对方当菩萨,不如把自己当菩萨。破局从关爱自己开始。
——关朝磊
“首先要做的是,把投射到外面的需求拿回来。我可以自己满足自己,外界可以锦上添花。即使做不到,也不怪罪、不抱怨。”
老师答疑
做自己的“晴雨表”
关闭“他人模式”,启动“人生主角”脚本
“外部评价主导”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常态。因为从出生后,我们就需要借助外界的反馈(父母的微笑、老师的表扬、朋友的认可)来学习行为规范,建立自我价值感。
然而在今天,这种本能却演变为对成绩、绩效、地位和点赞数的过度追逐。
我们很容易因他人的一句赞美或批评喜悦或沮丧。殊不知,他人的评价只是他个人世界的“晴雨表”。
而我们内心的“晴雨表”,理应由自身的内在标准、真实感受与亲身体验来主导。
三步,夺回你内心的定义权
从“被看见”到“看见自己”
当然,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意他人的看法是一种深层的生存本能,我们难以完全脱离外在反馈。
但在“外求”与“内求”之间,真正的突破或许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
改变观念,视“内求”为本自具足,视“外求”如锦上添花!
第二方面
成长自己,做“有压舱石的大船”。即使面对风浪挑战,依然方向清晰,可以快速响应和调整,助力自己行稳致远!
第三方面
做自己的“定盘星”,清晰自己、养育自己、关注自己,拿到自己人生的“遥控器”!
告别外部驱动,做从容的自己
唤醒自驱力实学营,开启内在丰足之旅
海勇老师研发《唤醒自驱力》实学陪伴营,旨在助力学员构建稳固的主体性。
在180天的学习旅程中,以两位老师的答疑为“脚手架”,以学员的提问自答梳理、主题课程学习为基石。唤醒学员的本心善良、本自具足!
最终,让一个内核稳定的自己,能游刃有余地与这个世界从容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