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与心同行
时间:2025年9月25日
前言
昨天快吃午饭时,二宝看见了方便面,激动地说要吃。我告诉他,方便面可以当主食,但还得配些肉和菜营养才均衡,他高兴地同意了。
于是,这边我忙着烧上水,那边他就兴冲冲地去找剪刀来剪包装袋......
厨房里的抽噎声
一碗方便面引发的“情绪风暴”
这时,爸爸走了过来。孩子指着方便面说:“爸爸,我要吃这个。”爸爸立刻把面拿走,说:“先吃饭!饭都没吃,什么都不准吃。”二宝委屈极了,哭着躲进厨房。
我跟过去,蹲在他后面问:“乖乖,怎么了?”他抽噎着说:“爸爸不让我吃面......”我共情道:“是啊,爸爸不让吃面,真是太让人伤心了。”
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后,放开声音哭了几下。我轻轻拍拍他,等他哭声小些后,又引导着问:“爸爸不让吃面,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这时,他的哭泣渐渐止住,小脑袋似乎开始转动思考了起来。
我们的家庭成长对话
“爸爸都不听我说。”
二宝
我
“是吗?那你跟爸爸说了什么呢?”
“爸爸什么都不听。”
二宝
我
“哦,你想讲给爸爸听,但是爸爸什么都不听,是不是这样呢?”
二宝点点头。
我
“那爸爸想让你怎么做呢?”
“爸爸让我吃完饭才能吃,可是我吃完饭肚子都吃饱了,还怎么吃方便面呀?”
二宝
说完,二宝又哭了起来。
我
“是啊,吃完饭肚子都吃饱了,还怎么吃呀?”
“妈妈,我想吃面。”
二宝
我
“那你想过怎么让爸爸的想法和你的想法都能实现吗?”
二宝摇摇头看着我。
我
“爸爸想让你吃饭,是让你的身体有各种营养。但是你想吃面,那你想一想怎么能既有营养又能吃到面呢?”
“那我既吃面也吃肉和菜。”
二宝
我
“宝贝,你这个办法可真不错,这样既有营养,又吃了你想吃的面。那你去跟爸爸讲讲你的想法。”
二宝拉着我一起去和爸爸沟通,让我陪他壮个胆。
“爸爸,我可不可以又吃菜又吃面。”
二宝
爸爸
“可以,但是你要先吃了肉和菜,才能吃面。”
小子一听,有戏,马上欢快地跳了起来。
“好的爸爸。那爸爸,我能不能一边吃肉和菜,一边配着面条吃呢?”
二宝
爸爸
“可以。”
“耶!”
二宝
这边,我把面煮好,盛到碗里,小家伙把肉、菜都夹进来,自己搅拌搅拌,吃得那叫一个香呀!
连不小心把辣椒炒肉夹到碗里辣哭了,也擦擦眼泪继续把面吃完。
一碗方便面里的成长课
如何将“冲突”变为“成长”?
在这场家庭风波中,我先是与孩子共情,用他的语言引导他思考自己面临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当他想出办法却缺乏勇气直面爸爸时,我陪在他身边,给予了具体支持。
他与爸爸的沟通得到了肯定,这种正反馈激励着他。于是,孩子不再满足于爸爸“先吃肉菜再吃面”的要求,进而提出了“一起吃”的愿望。
他的信心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强,一次次小成功激发了他更多勇气,使他敢于向权威争取权益。到最后,即使吃到辣椒(遇到挫折),他也能自己擦擦眼泪继续吃完。
我的感悟
通过这件小事可以看出,一个五岁的孩子也能在引导下学会面对挫折。
那么,对于年龄更大的孩子或已表现出“问题”的孩子呢?他们同样可以,但这要求我们具备更持久的耐心、更合理的期待,以及更多的理解与陪伴。
既然道理相通,为何还会引发家庭矛盾?
我的察觉
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缺少耐心
我们面对大孩子时,首先是缺少耐心。
看到人类幼崽时,我们的心是柔软的,因此我们多了很多的耐心。
但是看到大孩子,我们会说:“你都这么大了,我说一遍,你还这样,你让我说到啥时候?”
往往这个时候,我们之前假装的接纳,假装的温和,就露出了马脚。
缺少合理期待
面对小孩子,我们会认为他不懂、不会很正常。
但面对大孩子,我们却理所当然地认为:你都十来岁了,这道理还能不懂吗?难道看都看不会?
可事实上,我们没有教过孩子如何尊重父母,没有教过孩子如何好好说话,没有教过孩子面对情绪怎么发泄。我们还认为孩子就应该会了呀!
我总想起王纪琼院长讲的亚博倒醋的故事。哪怕是个成年小伙子,没人教他怎么把醋倒到一个小碟子里,让他做时,他也会洒得满桌子都是。
缺少理解
小孩子一哭,我们便能推断出原因:是饿了,还是尿湿了。
可面对大孩子呢?当他们拖拉作业、沉迷手机、不愿理发甚至抗拒上学时,我们却常常充满疑问。
事实上,理解是接纳与共情的前提。所有这些行为,其本质都是在寻找一种“好的感觉”。
当孩子无法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时,自然会对我们要求的事情产生抵触。
缺少方法
我们叫孩子起床,往往只会千篇一律地催促:“起来啦!要迟到啦!”
而王纪琼院长却另辟蹊径:他先运用肢体语言营造愉快氛围,让起床变成一件开心的事,这时再轻轻一拉,孩子便顺势而起——毕竟,谁不愿意做开心的事呢?
如何防止孩子手机成瘾?根本路径在于帮助孩子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快乐。而快乐的核心,源于父母的陪伴、允许,以及父母对孩子好奇心的保护。
孩子失去好奇心怎么办?
若孩子已失去好奇心,该如何重建?答案是:抓住孩子任何一个放下手机的瞬间,与他聊感兴趣的事,带他做力所能及的事,并给予真诚的认可。
孩子拒绝沟通怎么办?
若孩子已拒绝沟通,又该怎么办?必须从修复亲子关系入手。请记住,这一切皆有方法可循,但切忌奢望一个“妙招”就能立竿见影。
因为所有有效的方法,都建立在弥补上述三方面(陪伴、允许、保护)的基础之上。
关爱先行,责任自成
海勇老师用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讲解
海勇老师分享了一个案例:他的女儿因前晚睡觉着凉而发烧,第二天未能上学。
对此,他们只是为孩子请假、量体温、抱来厚被子,全程关注的是孩子本身,而非追究她晚睡的问题。
中午时分,感受到关爱的孩子主动提出下午要打车返校。这说明,当孩子处于被看见和关爱的良好状态时,她自然会主动为自己的事务做谋划。
这种“看见”孩子而非问题的能力,正是科学家庭教育的核心。
如果您希望系统掌握这类方法的本质,欢迎了解海勇老师的相关课程,从根源上提升家庭的幸福感和孩子的成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