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钱江英
时间:2025年9月21日
前言
为何“内疚和自责”会上瘾?
兆鹏老师:“价值感高的人,价值感会越来越高,这需要付出很多的功夫。”
“同样,价值感低的人,价值感会越来越低。其中,内疚感和自责最容易让人上瘾,一旦启动,上瘾就会周而复始。”

以前,我只知道“内疚感和自责”确实是一种很强大的负能量,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内疚感和自责”竟然最容易让人上瘾。
可是,为什么偏偏是“内疚感和自责”呢?
兆鹏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件事本来是可以令人快乐的,但是当你无法好好享受它带给你的快乐时,你的感觉就不好。
可以从以下两个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
比如,当你正投入并享受游戏时,大脑分泌的内啡肽和多巴胺会带给你愉悦感和满足感。
然而就在这时,脑海中可能突然响起一个声音:“妈妈说过,玩游戏不好,只有坏孩子才玩游戏。”
原本大脑正准备通过神经递质给你正向反馈,却因这个不合时宜的声音而被打断。

于是,你开始感到焦虑、迷茫甚至恐惧,随之而来的内疚与自责也会消耗大量心理能量。
这时,为了摆脱负面情绪,你可能唯一想做的就是再玩一局,试图重新激发内啡肽与多巴胺的分泌,找回刚才的快乐。
于是,你又开启了一局游戏......如此循环往复,游戏成瘾的机制就这样形成了。

案例二
当然,酒瘾、烟瘾等也是同样的道理。
以抽烟为例:当医生警告患者再不戒烟就可能危及生命时,一个已经成瘾的人并不会因此停下。
相反,出于本能,他会被这个可怕的讯息吓到,于是想“再抽一根烟压压惊”,抽烟也就成了他逃避这份恐惧最快的方式。

当然了,抽烟成瘾跟酒成瘾、游戏成瘾的形成机制是一样的。
当事人抽烟,并不是真正享受抽烟,而是用来逃避内心的不安或填补情绪空洞。
因此,在戒烟的时候,不要想着“我要戒烟”,而是要想着“抽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当你不再抗拒,也不再美化时,你会慢慢发现,烟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吸引人,因为你已经真正地“享受”过,也看清了它。
当内耗停止,行动才会开始
当我们把最容易让人上瘾的“内疚感与自责”这种心理机制看透、悟透时,明白其底层逻辑后,就可以举一反三了。
以前,我常常陷入这样的状态:一方面,脑子里总有个声音说“你应该多回娘家看看父母,不然就是不孝顺”。

可另一方面,身体却像被什么拖住一样,迟迟不愿行动。我头脑里想着“该回去”,双脚却迈不动。
于是,就在这种“该做却没做”的拉扯中,不断感到内疚和自责,不断自我消耗,结果行动依然寥寥。
海勇老师给我做督导时,简单明了的一句话让我放下了许多:“孝顺是‘论心不论迹’,既然父母没有说我啥,我也知道要孝顺父母,即使暂时行动不了,只要心里有就够了。”

从创伤的视角来看,当我逐渐疗愈了内心的伤口,学会接纳与放下,才真正实现了与父母的和解。
这种和解让我自然而然地迈出脚步,更频繁地回家看望他们。
通过这段学习的历程,如今我已彻底走出持续一年多的煎熬与自责,终于能长长地舒一口气。
抽烟的真实目的是缺少陪伴?
你究竟是在抽烟,还是在依恋那份有人陪伴的感觉?
孩子们抽烟,往往是在最难受、最寂寞、最痛苦、最孤独的时候点起了烟。它像一位不离不弃的朋友,陪我们度过人生的至暗时刻。
它甚至象征着你对自己的一种真诚与陪伴。所以,表面上别人叫你“别抽烟”,实际上,他们是让你独自去面对没有“朋友”的黑暗与孤寂。

书和手机也是如此。一旦出现手机成瘾的迹象,家长往往会立即管制:限制每天两小时的游戏时间,并不断强调“玩游戏是不对的”。
结果,孩子只能在“我不是好孩子”的自我否定中玩耍,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他无法再感受到游戏本身的乐趣,只剩下谨慎与内疚。
于是,游戏渐渐内化成了一种无声的陪伴,守在他身边。正如那支烟,也俨然内化成另一个你,在孤独时静静相伴。
真正的智慧在于张弛有度
我们往往听着容易做着难。所以,还要在具体的事上磨,心上练。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孩子。
第一方面
一个讨厌游戏或者从来不玩游戏的家长要先学着接纳孩子玩游戏。
当代孩子一出生就有电子产品,这与我们这一代父母是不一样的成长背景。
第二方面
不要带着不好的“包子味儿”盲目干涉、指责、批评孩子玩游戏的行为。
当然了,也可以和孩子一起享受玩游戏的乐趣;或者听听孩子聊聊游戏的喜悦,而不是扫孩子的兴。
当孩子有爱有规则、有更多话题和你聊时,游戏还是个问题吗?

值得提醒的是,如果你曾听过其他老师强调“绝不能玩游戏”的课程,也无需全盘否定。
世界并非只有对错两面,每一种理论体系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们共同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孩子玩游戏行为的多元视角。
正如心理学不同流派对同一现象常有的不同阐释,也恰似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正是思想的百花齐放,而非一枝独秀,才共同铸就了智慧的巅峰。

或许你是对“内疚”上瘾了
很多人认为刷小视频不好,觉得那是浪费生命。所以,一边刷一边内疚,慢慢陷入内耗当中。
但反过来想,如果你能坦然享受当下刷视频的快乐,就会发现它其实也不过如此,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时候,你反而能够安住当下,感受到内心的自由。

问题在于,我们常常无法全然投入当下所做的事:刷视频时不能安心刷、玩游戏时不能尽情玩、学习时也无法沉浸其中。
我们无法单纯地享受过程,而是带着内疚与自责。而这种内疚感恰恰是最容易让人“上瘾”的情绪。
正如张兆鹏老师所说:“孩子并不是对游戏本身上瘾,而是对那种伴随而来的内疚与自责上瘾。”
就像有人抽烟,其实享受的并不是烟,而是那种“有人陪伴”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