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钢琴刘老师
时间:2025年10月15日
前言
在文聪老师第23期《女性力量初级班》的课堂上,一位妈妈无奈地说出自己的孩子动不动就冲她发脾气,不会好好说话,非常没有礼貌,甚至还骂她!
对此,这位妈妈很伤心,不知道该如何调整心态去面对这件事。

表达感受,而非斥责
明确和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孩子,我不确定你到底想向我传达什么信息,但是,你的这种说话方式让我感受到了不尊重,你这样跟我说话,妈妈非常难过。”
“其实,我们沟通的问题是可以商量的。但是,你这样的态度,我没办法跟你有更多的沟通,妈妈需要一种彼此尊重的态度。”
家长可以通过用“表达感受”的方式去和孩子进行沟通。

简析
亲子之间发生矛盾时,妈妈应避免使用“你怎么能这样跟你妈说话呢?你这样跟我说话,像话吗?”这类带有反问和斥责的语句,防止双方的谈话再次陷入僵局。

行动的力量
温和地离场,坚定地立规
当孩子冲家长发脾气、说脏话时,家长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虽然你现在的情绪非常不好,但是,你这样的说话方式让我很不舒服。”
“如果你一直用这种让妈妈感受不到尊重的方式沟通,我们只能先结束谈话。等你的态度和情绪调整好了,我们再一起去分析并解决问题,好吗?”
说完之后,家长便起身离开。

简析
这个举动,是为双方沟通划清底线。
因为一个有力量的家长能够温和而坚定地维护相互尊重的沟通原则。

做问题的终结者
坚定立场,尊重才会发生
很多家长在被孩子不尊重时,会立刻陷入愤怒与指责:“你为什么骂人?为什么不尊重妈妈?父母辛辛苦苦供你吃、供你穿、供你玩、供你上学,你就这样回报我们?”
然而,追责与上演“苦情戏”进行道德绑架,非但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亲子之间的矛盾。

真正有效的做法是:清晰地告诉孩子“我无法接受这样的沟通态度”。然后,果断终止对话,用行动设立边界。
简析
家长的主体性展现得越好,孩子的不当态度自然会减弱。
在这种明确的边界感中,孩子会逐渐学会调整自己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