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咨询:0371-55550996微博微信在线咨询

【海勇老师学习军师方案班 · 中级】“孩子就是小动作多!”别乱骂,那是孩子专注的“加速器”!

发表时间:2025-10-17 16:02:46 阅读次数:

 

 

作者:钱江英

时间:2025年10月11日

 

 

前言

 
 

孩子写个作业,一会儿跑厕所,一会儿去喝水,一会儿又找东西吃......看着他进进出出、坐不住的样子,你心里啥感受?你会怎么做?

 

不少家长看到孩子这样的状态,火“噌”的一下就上来了,心里忍不住骂:“真是懒驴上磨,屎尿多!” 然后冲过去就是一通吼。

 

【海勇老师学习军师方案班 · 中级】“孩子就是小动作多!”别乱骂,那是孩子专注的“加速器”!

 

但如果你学过海勇老师的《学习军师方案班·中级》课程,就会明白:孩子根本不是“懒”,也不是“事多”。

 

真正破坏孩子注意力的,不是别的,恰恰是你这一通发火和吼叫。

 

 

 

孩子写作业总“溜号”?

 

 

 

那不是分心,是在“充电”

假如,你正埋头工作,中途起身去了趟厕所,脑子里可能还在想着刚才的方案,心里也依然琢磨着卡壳的问题。

 

有时,换个环境让身体放松一下,思路反而容易打通,灵感说不定“叮”一下就来了。

 

若此时被领导撞见,不分青红皂白就来一句:“就你屎尿多!就你老往厕所跑!”

 

你听后会是什么感觉?还能立刻投入工作吗?不会。因为你根本没心情工作了,平复情绪都需要好一会儿呢,更别提有新思路了。

 

被领导这么一打断,整个工作节奏都跑偏了,创意也没了,要想重新开始行动,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海勇老师学习军师方案班 · 中级】“孩子就是小动作多!”别乱骂,那是孩子专注的“加速器”!

 

当然,孩子也一样。孩子在写作业的过程中进进出出,注意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专注——散发——专注”的闭环。

 

这样不仅能够保持注意力的“专注”与“发散”的切换,还保持了注意力的“连续性”。这才是真正完整的注意力。

 

反而是父母的无知,还要让孩子承担父母“不懂”的责任!

 

【海勇老师学习军师方案班 · 中级】“孩子就是小动作多!”别乱骂,那是孩子专注的“加速器”!

 

你想想,假如交给你一家资产上亿的公司,你啥都不会,你第一反应是什么?首先去学习经营管理,对不对?

 

管一家公司尚且如此,那孩子呢?孩子难道不比公司更复杂、更珍贵?做父母的,难道不该认真学习怎么当好父母吗?

 

父母每破坏一次孩子的注意力,孩子都要“重启”一次,而每一次“重启”都会消耗大量心理能量。

 

就如同汽车发动机,熄火后重新启动的耗油量,远高于运行中短暂暂停的耗油量。手机也是如此,开机瞬间的耗电量总是最高的。

 

如果父母不停地打断孩子,让他反复“重启”,他的心理能量就会持续消耗。当能量耗尽,孩子自然就不愿意继续了。

 

若父母能明白这个真相,就不会再好心办坏事,不会在无意中破坏孩子的注意力了。

 

 

 

专注的真相

 

 

 

允许小动作,孩子更专注

在直播间里,有家长反映:“孩子就是小动作多!”

 

海勇老师回应道:“王纪琼院长曾讲过‘伴随情绪’,今天我想接着谈一个相关概念——‘伴随性身体动作’。”

 

“孩子在学习时,常常会出现一些身体上的小动作。”

 

“其实我们成年人在工作时也一样,有人手里喜欢转笔,有人习惯一边思考一边抽烟。这些轻微的、发散性的动作,往往能为专注力注入活力。”

 

【海勇老师学习军师方案班 · 中级】“孩子就是小动作多!”别乱骂,那是孩子专注的“加速器”!

 

“回想我们自己小时候学习的情景,不也常常下意识地转笔吗?其实大多数时候,这些小动作并没有真正影响我们的学习和思考。”

 

“真正破坏注意力、影响亲子关系的,反而是父母那一声突如其来的呵斥——‘不准转笔!’”

 

“时间久了,这种呵斥会让孩子对作业、对学习形成负面的‘伴随情绪’,让孩子在无形中产生磨蹭、对抗的心理。”

 

 

向内省察

 

 

 

 

 

 

 

 

 

 

 

此刻,我在回放《学习军师方案班·中级》课程期间,一会儿起身冲咖啡,一会儿去厨房拿点吃的,一会儿又去了趟卫生间......

 

但这些并没有影响我听课的专注,反而在去往卫生间的时候,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灵感——让我对学习过程中的“专注与发散”有了更深的体会。

 

这些动作都是我自主做出的,我的注意力始终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当我停下来觉察这一刻,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来自内心的掌控感、成就感,以及淡淡的愉悦。

 

海勇老师补充道:一定要允许失败和错误,失败和错误是用来为我们助力的。

 

失败和错误本身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要对失败和错误有接纳度,而不是羞耻感。

 

【海勇老师学习军师方案班 · 中级】“孩子就是小动作多!”别乱骂,那是孩子专注的“加速器”!

 

身为父母,要容得下孩子犯错与试错,容得下孩子看似“懒驴上磨,屎尿多”的状态。

 

当下我们能够接纳一个60分的孩子,未来才能拥抱一个90分的孩子。

 

 

跑神与有效发散

 

 

 

真正的专注,是出去还能回来

真正的发散,是围绕一条注意力主线展开的,完成后能迅速回归学习状态。这样的发散不仅无害,反而有益于专注。

 

一位学员咨询海勇老师关于孩子写作业喜欢和家长聊天的问题,海勇老师是这么回复的。

 

 
 

“海勇老师,您好!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

 
 

“我家孩子9岁,写作业时总喜欢和妈妈说话,这也算专注吗?”

 
 

“如果孩子说话时不影响写作业,是可以的。”

 
 

“9岁—12岁的孩子以‘发散为主,专注为辅’;12岁以后的孩子,则以‘专注为主,发散为辅’。”

 
 

“看孩子这个样子,我总感觉心里不舒服。”

 
 

“你不舒服,那是你的事,是你要成长的课题。”

 
 

“小学阶段的孩子可以同时做很多事,所以你常会看到他们一会儿做这个,一会儿做那个。这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但进入初中后,孩子往往开始需要安静,不愿父母总待在自己房间里。”

 
 

“因为初中阶段的孩子需要发展自己的专注模式。”

 
 

“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初中生喜欢关上卧室门的原因。”

 
 

“一方面是为了实现对自我空间的掌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完成对专注模式的培养。”

【海勇老师学习军师方案班 · 中级】“孩子就是小动作多!”别乱骂,那是孩子专注的“加速器”!

 

 

 

注意力≠专注力

 

 

 

学生注意力的真相

海勇老师回忆,他儿子以前常在客厅写作业,时不时地与父母聊聊天,这不正是温馨的家庭画面吗?

 

他想起自己小时候,不敢一个人在家写作业,就跑到田间地头,一手写作业,一手捏着蚂蚁或蚂蚱。

 

这正是小学生典型的注意力模式——以发散为主,专注为辅,可以同时做好几件事。

 

通过学习海勇老师的《学习军师方案班·中级》课程,让我明白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父母懂学习,孩子会学习。

——王海勇

 

【海勇老师学习军师方案班 · 中级】“孩子就是小动作多!”别乱骂,那是孩子专注的“加速器”!

 

父母若不懂学习,孩子就容易陷入对抗;父母懂学习,孩子才会真正学会学习。

 

如今,我们常常把“注意力”简单理解为“专注力”,并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对他们过于挑剔。

 

有时候,正是父母的无知制造了孩子所谓的“问题”,让问题复杂化,解决起来也更困难。

 

要知道,“注意力”并不等同于“专注力”,“专注力”只是“注意力”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则是“发散”。

 

【海勇老师学习军师方案班 · 中级】“孩子就是小动作多!”别乱骂,那是孩子专注的“加速器”!

 

真正的“注意力”,其实是一种在“专注”与“发散”之间灵活切换的能力——既能很好地保持专注,也能顺畅地完成切换。

 

只有能做到这一点,才称得上拥有较高层次的注意力水平。

 

 

结尾

 

 

此刻,正在边听课边写文章的我,感觉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思考深度都提升了不少。

 

伸手摸摸额头,果然是温热的——因为人在真正专注时是非常“烧脑”的,脑门自然就会发热或发烫。

 

想起王纪琼院长有一次深夜备课,他的孩子看到后对妈妈说:“爸爸头顶冒烟了!”

 

现在的我,大概也是那样的状态吧,想想都可美!

 

 

咨询热线:0371-55550996

COPYRIGHT © 2020 心时代父母 版权所有 豫ICP备18001889号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