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梅梅
时间:2025年10月22日
|前言|
纪琼院长引导学员
(...)
纪琼院长
“首先,你能觉察到自己‘心力弱、易对孩子暴怒、害怕冲突’,这非常了不起!”
纪琼院长
“孩子出现‘僵住、咬衣服’等行为,通常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
纪琼院长
“因此,解决孩子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的调整。”
纪琼院长
“就好比养宠物,如果想改变小狗的行为,主人需要和驯犬师学习管理方法与实操技巧。”
纪琼院长
“而教育孩子同样需要科学的方法。”
纪琼院长
“我看您的先生也支持你学习,这种积极的夫妻关系是为孩子做出改变的良好基础。相信一切会越来越好的。”
纪琼院长
“接下来,咱们先聚焦一件事:梳理一下你0—38岁的成长经历。”

负面情绪的两大根源
(...)
内在空洞与现实压力!
这位妈妈在讲述自己经历时非常紧张,王纪琼院长发现她紧张得几乎要僵住了,就及时地鼓励她:“这是因为你还不熟练,多练习几次就好了”。
这位妈妈说自己在家中排行老四,上小学前的记忆一片空白。
初中时,她感到和同学们格格不入,甚至一度想放弃学业,所幸初三时发奋图强,考上了高中。她为了省钱,高中时期的她非常节俭,也很少回家。

大学期间,她有过一段不堪的恋情,当时的男友曾对她动手。相比之下,她的丈夫(当时的同班同学)则一直对她十分包容。
她清晰地记得,刚毕业时,丈夫在赶火车的匆忙中还不忘给她买爱吃的烧饼——这份体贴,让她感觉人生从此温暖了起来。

然而,在23岁,父亲的去世对她打击巨大,仿佛“天塌了”,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才慢慢调整过来。
她的母亲跟随哥哥一家生活,这让她充满了担忧:她不敢与哥哥发生任何冲突,担心哥哥、嫂子对母亲不好。
这种隐忍甚至到了这样的地步——她曾给钱托哥哥办事,事情没办,她连把钱要回来的勇气都没有。

接下来,王纪琼院长对这位妈妈的负面情绪的来源进行了分析,一共有两点。
来自原生家庭的缺失
你要找到自己内心的空缺,以此警醒,并为其填补。
担心哥哥、嫂子对妈妈不好
对“哥嫂如何对待母亲”过度担忧,成了一种消耗自己的现实压力。
原生家庭的情绪转移
(...)
从母亲的无力,到孩子的“症状”牺牲
通过深入沟通,王纪琼院长与这位妈妈共同定位到影响她最核心的应激事件——“钱要不回来”的无力感。
经过纪琼院长解析发现,原生家庭造就了这位妈妈内在的无力。
当现实压力与痛苦袭来时,她无法处理,便将内心的愧疚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她内心渴望父母的关爱,自己却活成了父母的样子,无法给予孩子更好的情感支持。
没有谁的原生家庭是没有遗憾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新生家庭的建设上,因为我们的新生家庭就是下一代的原生家庭。
——王纪琼
王纪琼院长进一步指出,当前母亲对孩子发脾气,恰恰证明亲子关系的基础尚在。
而丈夫持续输送的能量,以及孩子表现出“僵住、咬东西”等躯体化症状,实际上充当了家庭矛盾的“缓冲阀”。
这无疑是孩子在为维系亲子关系做出的巨大牺牲。

最后,王纪琼院长从人性特点与沟通策略出发,为这位妈妈指明了成长方向。可从以下四个方向出发。
方向一
(...)
解决问题的方法
面对问题
直接问哥哥要钱。
接纳问题
钱不要了,消耗在要钱上的时间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

解决问题
放下要钱这件事,自己的状态会更好。
放弃问题
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放弃这件事。
升华问题
提升自我,升级认知。
方向二
(...)
回归角色
即使哥哥、嫂嫂对妈妈不好,你也无可奈何。你能做的就是对妈妈好,尽你所能去付出。以下有两个方案。
方案一
把妈妈接过来跟自己一起住。
方案二
经常去看望妈妈。
你如今是在道德绑架哥嫂,自己做不到,却把希望寄托在哥嫂身上。

纪琼院长的沟通策略
“哥、嫂,之前那笔钱,我就不打算要了。我们把它明确为妈妈专有的赡养费,这样大家都清楚。”
然后,再请你哥哥手写一张收据,写明“收到妹妹多少元,作为母亲赡养费”,并签字按手印。
这样做,不再是忍气吞声,而是你主动为家庭承担责任的证明。
从此你无需再为此事感到亏欠或低人一等,这份清醒将为你带来巨大的内在力量。
方向三
(...)
团结老公
团结你的老公,让幸福的婚姻成为你的力量源泉。
然后,夫妻合力,共同面对你们的首要课题——如何养育好孩子。

方向四
(...)
如何和孩子高效沟通
纪琼院长要求大家必须熟练掌握《实操班》的三个基本功。
父母越稳,孩子越好
孩子脾气不好,是这么多年来我和爱人把他养得不好,所以我没有资格发脾气。
因为我发现我越发脾气,就越向孩子强化了用发脾气解决问题的倾向。
同时,我还发现,我越沉稳,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就越好。
家长强,则孩子强
孩子最欠缺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他才脾气不好,甚至不愿意理你。
我们作为家长,更要向孩子展示出强大的情绪管理和语言表达能力。

稳住自己,接住孩子
孩子乱发脾气的重要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他每发一次脾气,目的都能得逞。
家长要像定海神针一样,稳稳地接住孩子的情绪。
盯紧目标,而非情绪
首先,家长要明确和孩子沟通的目标,并告诉自己“我的情绪管理也需要提高”。
无论和孩子发生什么样的沟通,永远把实现目标放在第一位,否则,就会和孩子一起掉进情绪的“陷阱”里。
化烦躁为力量
每当烦躁来袭,我都要立刻警醒:这是我教育孩子和提升自我的关键时机,绝不能错过!

双圈破局,定住情绪
当孩子情绪暴躁时,可以用王纪琼院长的“双圈理论”去接住孩子的情绪,解决当前的沟通困境。
用双圈理论圈住孩子,共同搞定问题,和孩子在一起,让孩子有这种感觉是最重要的。
——王纪琼
接身
让孩子的身体先感到安全,为情感沟通做好准备。
如果孩子坐着,你就坐下或蹲下,争取与孩子目光平视。
也可以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或者轻拍他的后背(肢体语言先行)。
接心
接纳孩子的情绪,让他感到被充分理解。
倾听他说话的内容,要学会观察孩子的表情、语气和身体姿态,尝试理解他情绪背后的原因。

接人
在孩子的情绪平复后,引导他思考解决方案,将“问题”转化为成长的“能力”。
接钱
让沟通的成果“落地”,通过实质性的行动为亲子关系“增值”。
例如,家长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用具体的行动为这次成功的沟通画上圆满的句号。
我们要学会从孩子的内心世界出发,与孩子高效沟通,从而实现认清真相、定海神针、接话技术这三大基本功的训练
——王纪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