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看到孩子用手机查作业答案,你刚开口建议“先思考”,就被一句“我拒绝”堵了回来。
看着头也不抬着急拒绝的孩子,你是否也像案例中的妈妈一样,内心瞬间从对学习的担忧,跌进亲情的失落:“一天说不上几句话,他就这么烦我?”
孩子“冷漠”拒绝的背后,到底的是亲子关系的紧张还是我们自身难以安放的焦虑?
提问梳理(节选)
简要概括:孩子拿着手机写作业,我建议其先思考再用手机查,孩子不理会并拒绝了我的建议。
今天晚上儿子(14岁8个月,上初三)写作业,我看到他又在用手机查答案。于是,我和儿子进行了一场对话。

海勇老师《学习军师方案班 · 高级》课程现场
我
“关于写作业,我给你提个建议,可以不?”
“你说。”
儿子
我
“你写作业之前,能不能先看看哪些题是自己会的,哪些题是自己不太会的。”
我
“真的不会的,先思考一下,再用手机查。”
“我拒绝,那样的话,我作业写不完。”
儿子
我看儿子全程没抬头,也不想就这个问题跟我聊下去,我也不知道该说啥,就默默地转头走了。

海勇老师《学习军师方案班 · 高级》课程现场
学员精准提问
王纪琼院长说过:“孩子不愿意跟你沟通是因为和你关系不好。”难道孩子真的就这么烦我吗?
孩子早上6:30出门,晚上21:30放学回家。整整一天里,我们两个总共也说不上几句话,为什么他还这么烦?

提问梳理(节选)
海勇老师回复
“我能感觉到你的无力和无奈。”
“14岁的孩子确实会让我们突然觉得自己‘没用’,这里的‘没用’不是真的没用,而是孩子要显示他自己很‘有用’!”
老师金句分析
获得共情,看见完整
海勇老师首先共情了学员与孩子沟通受挫的无力感,并且引导学员走向完整:家长的无力和孩子的有力,恰恰说明了孩子是一个自主的、有主见的孩子。

海勇老师《学习军师方案班 · 高级》课程现场
“如果换一种沟通方式,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亲子沟通话术如下)
“妈妈能看到你努力完成作业的状态,说明你在努力地为自己负责。”
“妈妈很好奇你是怎么判断哪些题是可以自己做的,哪些题是可以抄的。”
“如果全部抄,妈妈理解你因为作业多而烦躁。但是,妈妈不赞成全部用这种方式完成作业。”
老师金句分析
用好话术,严慈相济
针对学员与孩子沟通受挫的情况,海勇老师在回复中给出了实操话术。
这句话既肯定了孩子为自己的行动负责(种种子),又向孩子发出了表达的邀请(避免散发包子味)。
既共情理解了孩子作业多的现状,又坚定地立规矩,表达对通过查手机完成作业行为的明令禁止。

海勇老师《学习军师方案班 · 高级》课程现场
“回到你的提问本身,需要清晰两点。 ”
“一是孩子的‘烦’不是针对你个人,可能是针对作业,也有可能是觉得你不能理解他写作业的方法而感到‘烦’。”
老师金句分析
正确归因需关注情境
学员为孩子提建议遭拒,便给自己戴上了一顶“孩子烦我”的帽子,然而这顶“帽子”箍得慌。
海勇老师的点拨,让学员看见了自己忽视的关键因素——孩子着急补作业的情境。
一个真正通透的人,一定是既能感受到自己,也能感受到他人,还能感受到情境。
——王海勇
“你认为孩子是烦你,说明你这个想法本身就越过了边界。所以,你才会不自觉地用他人的态度来伤害自己。”
老师金句分析
划清边界,清清爽爽
案例中,孩子拒绝且不抬头的行为成为我觉得孩子烦我的“铁证”,这就是海勇老师所说的“拉着别人伤害自己”。
然而事实是孩子拒绝建议的行为是在其边界内的适当行为;孩子头也不抬是在其着急补作业的情境中的适当反应。

海勇老师《学习军师方案班 · 高级》课程现场
“二是孩子当下不愿意说,且不是说的时机,你可以先跟孩子预约沟通的时间。”
“孩子这个年龄段对于尊重有着极强的渴求,而且预约也会增加对孩子的重视度。”
“把教育和影响作为过程,不要把每个事件和当下当作结果,也许你就会释然很多。”
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我们进行家庭教育的契机。最关键的是我们不要陷入孩子的情绪,也不要和孩子一起陷入事情,而是能够陪伴孩子一起经历生活的内容和过程,让孩子有机会在这个过程里积累更多的生长经验、社会经验。
——王海勇

老师回复
本次案例表明,问题并不在于孩子厌烦我,而在于我与青春期孩子的沟通存在失策与无力。
好在有海勇老师一对一的点拨,让学员及时从烦恼中找到成长的方向与信号:建立边界感、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