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奋赢
时间:2025年10月9日
前言
修了太多“柏油路”,却忘了路下的‘坑’
关于对孩子发火的问题,兆鹏老师提供了具体方法——当情绪来袭时,不要只向孩子道歉,更要共情过去的自己。
对着心里那个曾经因打翻碗而被责骂的小孩说一句:“那时的你,真的太不容易了。”

对于夫妻冷战问题,张兆鹏老师则提出了“提前埋伏”的解决方案:在关系融洽时,就和伴侣约定好打破僵局的方式。
关系是双人舞,一个人改变不够,需要两个人的默契配合。
最发人深省的,是李女士对生活产生的“哲人式绝望”——觉得生命没什么意义。

兆鹏老师直言:“那就别活好了。” 这话虽尖锐,却点破了很多人正用“看透”来掩饰绝望的心理防御。
我们中有多少人像李女士一样,听过无数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不是因为道理不对,而是我们用这些道理修了一条又一条“柏油路”,盖住了内心那些不愿直视的“坑洞”。
“兆鹏老师,能去上您的课我特别开心。我的问题就是特别容易火大。”
李女士
“我家孩子四岁了,有一次他不小心把碗打翻,我责备的话脱口而出。”
李女士
“其实事后我也知道打扫一下就行了,但当时就是忍不住情绪爆发。”
李女士
兆鹏老师
“你的执念太深了,这份执念是传承来的。曾经你也有打翻碗不被宽容和理解的经历。”
“是的,我找到原因了,我就是被这么对待长大的。”
李女士
兆鹏老师
“我先不安慰你,你现在有两个选择。”
兆鹏老师
“第一,直面问题;第二,继续把你对孩子发火的行为传承。你选择哪一个?”
“肯定是‘直面问题’。”
李女士

兆鹏老师
“当你的执念出来的时候,你应该同情一下小时候的自己,跟当年的自己聊聊天。”
兆鹏老师
“你可以对自己说:‘你那时候真的很可怜。’你应该对自己产生一些悲悯之心,去深入地共情自己。这样,你的情绪才会慢慢消散。”
兆鹏老师
“下次孩子再不小心撒了什么,你就不会有这么大反应了。”
兆鹏老师
“我之前在养育我家老大的时候,跟你就是一模一样的毛病。”
兆鹏老师
“因为我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当我再次产生类似情绪时,会先对自己生出慈悲心:‘那时的我太不容易了......’”
兆鹏老师
“当我学会接纳和同情当年那个被伤害的自己,再面对孩子出现同样的问题时,自然就变得宽容了。”
“我很清楚这个模式是如何传承下来的,但我的自动化反应太快了,思维还没跟上,伤人的话就已经脱口而出。”
李女士

兆鹏老师
“每次训斥孩子之后,你需要做两件事。”
兆鹏老师
“一是向孩子道歉;二是回头看见当年那个小小的自己,并对她说:‘那时的你太不容易了,正是因为你在训斥中长大,才让现在的我一时难以用更好的方式对待孩子。’”
“我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每次冷静下来后,我会告诉孩子:‘这不是你的错。’”
李女士
“因为妈妈小时候也总是被姥姥批评,那些情绪还没完全处理好,所以有时会影响到你。”
李女士
兆鹏老师
“如果只是跟孩子道歉,会给孩子建立‘防火墙’,引发他的应激。”
兆鹏老师
“最关键的是,如果你持续这样,这个问题将永远改变不了。”
兆鹏老师
“改变问题的方法就是:在给孩子道歉的同时,也要共情过去的自己。”
兆鹏老师
“每一次道歉,既是对孩子的安抚,也是对小时候自己的疗愈。”

“好的,我明白了。”
李女士
“兆鹏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想要请教您。”
李女士
“我和爱人吵架后都喜欢冷战。我不喜欢冷战,可偏偏又复制了父母的模式。”
李女士
“我爸爸、妈妈吵完架以后也是不说话,这让我很难受。”
李女士
“现在我想主动发个信息给爱人,但又突破不了这个坎儿。”
李女士
兆鹏老师
“感觉很没面子是吗?”
“是的,但我知道我应该怎么去做。”
李女士
兆鹏老师
“夫妻之间出现这个问题后,破局的关键应该在你老公那里。”
兆鹏老师
“下次冷战前你可以提前做个“埋伏”,跟他说:‘亲爱的,每次吵完架,我特别想联系你。’”
兆鹏老师
“但我是女生,又有些心理上的困扰,那时真的特别渴望你能先跟我讲话。”
兆鹏老师
“你只要一开口,我肯定就原谅你了。”
兆鹏老师
“咱们约定好,以后如果再陷入冷战,你也有想跟我说话的冲动,可一定要先跟我说,我来原谅你。”
兆鹏老师
“我们互相配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

“可是我们吵完架,我感觉他比我的情况还严重一些。”
李女士
兆鹏老师
“‘完美’和‘两全其美’是两回事儿。”
兆鹏老师
“就像你刚才说的‘既希望工作稳定,又希望挣钱多’,这就是两全其美,你两个都想要。”
“我不羡慕谁,也不跟谁比较,我已经从那种状态里跳出来了,我感觉自己活得挺自洽的。”
李女士
兆鹏老师
“这个我就不清楚了。但从你的描述里,我感到了两全其美的期待,同时你的潜意识埋得比较深。”
兆鹏老师
“你提到了三个问题:一是和孩子的情绪;二是爱人的情绪;三是关于钱的问题。”
兆鹏老师
“你的问题其实挺大的,你并非是一个在很好的状态下长大的孩子。”
兆鹏老师
“但你现在却表现得风轻云淡,好像什么都好,如同清风拂面。”
兆鹏老师
“你在自己巨大的创伤上面修了一条平坦的‘柏油路’。”
兆鹏老师
“表面上看你活得很好,但内里是空心的。”
“对,我一直在学心理学,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复自己。”
李女士

兆鹏老师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你的人格完全没有完善,而且好多‘坑’都没有填实,只是修了一层薄薄的路,把所有的创伤盖住了。”
兆鹏老师
“你在描述你跟老公的关系时说了一句话——‘让他改变,还不如让我改变。’”
兆鹏老师
“这表明了你对对方不信任,只有长期处在绝望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状态。”
兆鹏老师
“但是你又发明出来了一套自洽的理论去掩饰自己的绝望。”
兆鹏老师
“你修的‘柏油路’,盖住了你的失望感、失控感和落差感。底下空了,上面修的东西太多了。”
兆鹏老师
“你现在正用所有的防御机制,防止我去破坏你的‘柏油路’。”
兆鹏老师
“你在阻止自己找到创伤的点,而这正是问题的关键。”
兆鹏老师
“我们需要找到这个点,把‘坑’夯实,填上‘沙子’和‘水泥’,把路修平,问题才能真正消失。”
兆鹏老师
“而不是只在上面盖一层薄膜,那是一个‘陷阱’,你在生活中很容易就掉进去。”
“我觉得生命没有什么意义,没有什么希望,人活着就是你来到世上活一场,仅此而已。”
李女士
兆鹏老师
“你要这样想的话,别活好了。”
“不活肯定不行。”
李女士
兆鹏老师
“所以,你看,你为了维持一个表面的和平,委屈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问题,竟引发了这么多思考。”
李女士

兆鹏老师
“那要看你找的咨询师是谁了。你问的所有问题本身都不是问题,它们只是你生活中一些简单困扰的折射。”
兆鹏老师
“每次谈到具体问题,你好像有很多方法可以应对。”
兆鹏老师
“尤其谈到第一个问题时,你说‘我都知道怎么回事了,也知道该怎么办’,但其实你没办法。”
兆鹏老师
“你要想改变,就必须看到‘柏油路’下面空心的一面。”
“我接下来怎么往这方面触及一些呢?”
李女士
兆鹏老师
“首先要勇敢,其次要对现实问题抱有希望,不要这么绝望。”
兆鹏老师
“你今年多大了?”
“37岁了。”
李女士
兆鹏老师
“我感觉你对生活的领悟,好像已经到了哲人的水平。”
兆鹏老师
“但你又没有真正看透,还非要往那种看透一切的状态去靠。”
“我觉得我看透了一部分。”
李女士
兆鹏老师
“你一点儿都没看透。我说句难听点的话,你就是典型的‘听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人。”
兆鹏老师
“如果你不愿意改变,那是你自己的事。”
兆鹏老师
“你的‘柏油路’修得越厚,内心就越空虚、越痛苦。等到将来再去翻修这条路,难度会非常大。”
兆鹏老师
“所以,有时候我们调整自己,最痛苦的不是创伤本身,而是这些年你为了处理和掩盖创伤所形成的一切。”
兆鹏老师
“你现在已经开始不直面问题了,已经开始习惯性地躲避,习惯性地用理智去解释所有问题。”
兆鹏老师
“你首先要做的是学会勇敢。还有其他问题吗?”
“没有了,谢谢张兆鹏老师。”
李女士
李女士说:“没想到一个小问题引发这么大讨论。”
其实哪有什么“小问题”?每一个当下的困扰,都是通往内心深处的入口。
勇敢不是不怕痛苦,而是承认“柏油路”下的空洞,并愿意一铲一铲地填平它。
这条路很长,但值得。因为只有修好内心的路,才能走好外在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