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娜平
时间:2025年11月14日
|前言|
心时代,心起点
(...)
以我成长,点亮家的未来
连日的加班到凌晨让我身心俱疲,而白天收到的无端指责更让我陷入自我怀疑:“我是不是真的不够好?”
直到重温陈彦东老师的课程,那段关于“人的认知层次”的分享如闪电般击中了我。

最低层次陷于是是非非;
稍高层次忙于解决事情;
更高层次注重实力提升;
最高层次把握时代势能。
原来,我一直在最低层次里打转——纠结于那些莫须有的指责,反复咀嚼别人的只言片语。
正如陈彦东老师那个生动的比喻:“大街上别人说你是信球,你就真回家把自己当信球了?”

我需要重新养育一遍内在的自己,安抚自己曾有过的无助与不安。
唯有如此,我才能不为外界的风雨所动摇,真正成长为一个情绪稳定、内核强大的成年人。
育儿先育己
(...)
陈彦东老师分享女儿的故事
陈彦东老师讲授的“六维模型”,表面上是教我们如何培养孩子,实质上更是在指引我们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还记得陈彦东老师在课堂上分享的那个触动心灵的故事吗?

当他的女儿因历史只考了21分而在车上哭泣时,彦东老师却欣慰地说:“真好呀!”
在孩子疑惑地追问下,彦东老师解释道:“你想,这不是每个同学想考倒数第一就能考到的,这是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啊!这就叫改译的力量!”
不同段位家长的回复
(...)
内心安静,方能应对从容
反思一下我们平时的沟通方式,当孩子说“妈妈我没考好”时,不同段位的家长会这样回复孩子。

低段位的家长
“你这是咋弄的?考试都没考好!”——低段位的家长只会一味指责孩子。
中段位的家长
“没考好,找找原因,下回考好不就行了!”——中段位的家长会把问题抛给孩子,并没有意识帮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高段位的家长
“真好!这次没考好,暴露的问题是不是比考好的同学更多?我们提前查漏补缺,就能比他们更从容地迎接大考。”
“成绩有起有伏很正常,但人品必须始终站得住脚。”

高段位家长回复孩子的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孩子,更适用于正在职场中浮沉的我们。
当我们要求孩子要有远见、有价值观、有内驱力时,我们自己是否也在践行这些品质?

前几天,当我再次面对无端指责时,我没有像往常一样陷入自我怀疑,而是想起陈彦东老师的话:“别人的是是非非不重要,纠结黑白不重要,关键我们要学会利用黑白。”
是的,别人的看法,就像路边的石头,我们可以选择绕过去,而不是一定要搬回家。这种心态的转变,不就是改译力量的最佳体现吗?
在创造中重生
(...)
做孩子的同行者
陈彦东老师说得太对了!“在家里,我们要营造‘可以犯错’的氛围”,这句话点醒了我——我们不仅要对孩子宽容,更要对自己温柔。

我开始允许自己在工作中不再极度追求完美,能以80分的标准完成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处理更多的事情,而不是在一件事情上极致地追求120分。就像允许儿子把墙壁当画布是一样的道理。
当我放下“完美主义”的包袱时,创造力反而源源不断。

上周的那个项目提案,正是因为我快速果断地跟时间赛跑,终于拿下了订单,在奔跑中调整,先完成再完美。
影响力的提升更是一场双向奔赴。实践“共情七部曲”后,不仅儿子觉得我更懂他了,连同事都说我变得“更好沟通”了。
原来,真诚的理解与连接,真的能创造奇迹!
学会借力成长
(...)
我们都是求援者
陈彦东老师用刘备的例子阐明了一个真理——真正的强大,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懂得借力。
我在家里设置了“求助墙”,没想到最先受益的是我自己。那天,我在墙上写下:“妈妈需要帮助——如何平衡工作和陪伴?”

儿子的回答让我泪目:“妈妈,你陪我的时候不看手机处理工作,就是最好的陪伴。”
看,当我们放下身段求助时,孩子反而成了我们的人生导师。
做到知行合一
(...)
修行在每时每刻
陈彦东老师的“六维模型”,不仅是育儿框架,更是人生的修行地图。
执行力的修炼让我明白:与其焦虑未来,不如专注当下。我把大目标分解成小步骤,不仅工作效率提升了,陪伴孩子的时间反而更多了。
我们家重启了每周五晚的“家庭董事会”,它如今成了全家的充电时刻。过去虽有类似活动,但形式大于内容,后来中断了。

现在,我们做了新尝试:由孩子主导策划,我分享工作感悟,爸爸负责拓展孩子的视野,孩子也可以吐槽学业并提出改进。
哪怕一周只开展一次,也是最好的收获。在这个小小的“董事会”里,我们共同成长。
从脆弱到强大
(...)
修炼一颗“大心脏”
陈彦东老师说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观点:“别人怎么看待你,是别人的事情。”就像有人传言“王纪琼院长是‘骗子’!”,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
重要的是,这些看法本身无法定义我们是谁。当我真正理解了这一点,突然觉得轻松了许多。

那些曾经让我夜不能寐的流言蜚语,如今就像风吹过耳畔,不再能扰动我的心绪。这种内心的强大,不就是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吗?
正如陈彦东老师所言:“我们强大了,用自身带动孩子,相信孩子也差不到哪去。”
六维模型的启发
(...)
我们都在成为更好的路上
如今,我再也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评价而否定自己。就像儿子昨天对我说的:“妈妈,你现在笑起来真好看!”

陈彦东老师的“六维模型”,让我明白:
内核力让我们在风雨中不动摇;
改译力让我们在困境中见希望;
创造力让我们在平凡中见奇迹;
影响力让我们在孤独中获支持;
求助力让我们在局限中破局;
执行力让我们在梦想中前行。
育儿即育己
(...)
做孩子的榜样,是最高阶的教育
育儿之路,本质上是一场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修行。当我们用“六维模型”要求自己时,不必多说一句话,孩子自然能感受到那种向上的力量。
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说教,而是活出精彩的模样,让孩子在旁边看着看着,就学会了。

感谢陈彦东老师,让我在育儿的道路上,不仅遇见了更好的孩子,更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愿我们都能在这条路上,与孩子彼此照亮,共同成长。
因为我知道,当我们自己活成一束光,孩子自然会在光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