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伟
时间:2025年11月15日
前言
“我有两个孩子,儿子11岁,女儿7岁。同一件事发生在女儿身上我觉得很正常,但发生在儿子身上我就很容易烦躁,甚至情绪一下子就被点燃。”
“从儿子出生起,我好像就不太喜欢他。明知这样不对,却控制不住。”

“比如,他作业没写完或与同学闹矛盾,我本来心情挺好,可能一下子就炸了。”
“可同样的事放在闺女身上,我就觉得小孩子这样很正常......”学员无奈地向文聪老师求助。
文聪老师指导学员
文聪老师
“儿子在七岁的时候犯类似的错误,你也会这么着急吗?”
“是的,这个问题在儿子小时候就已埋下种子。”
学员
“从我怀孕到儿子出生的那段时间,我老公因工作经常不在家,娘家父母天天争吵,婆家那边也无话可说。”
学员
“我天天盼着老公休假回来,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
学员
“我性格本就有些内向,原本指望儿子出生后能性格开朗。谁知他比我还内向胆小,体质也不好,总是哭闹。”
学员
“那时,我心里就对他充满了烦躁。”
学员
“现在他的性格确实好了很多,胆子也大了,可我总觉得他不是我理想中的样子。”
学员
“每当听到别人谈论谁家孩子外向开朗,我就特别羡慕。”
学员
“坦白说,我本人不太欣赏内向的性格,总觉得外向的人机遇更多、更受人喜爱,而内向的人似乎在各个方面都不占优势。”
学员

文聪老师
“你觉得自己之前内向的时候不被人喜欢吗?”
“是的,我是这么认为的。”
学员
文聪老师
“所以,你不喜欢内向的自己,看到儿子的内向,就想到了曾经的自己。”
文聪老师
“你讨厌的不是儿子,而是曾经那个内向的自己。”
“之前也有人跟我说,我儿子好多地方跟我很像,但我就是不喜欢他这样。”
学员
“我总觉得男孩子就该自信大方,不能唯唯诺诺,他不符合我的期待。”
学员
文聪老师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的爸妈喜欢你吗?”
“我在家里排行老二,上有姐姐,下有弟弟。爸妈明显最喜欢弟弟,我跟弟弟现在也很少交流。”
学员
文聪老师
“所以,你从那时就觉得,男孩就应该是阳光外向、顶天立地的。”
文聪老师
“弟弟虽然不是这样,但他是你弟弟,跟你关系不大。”
文聪老师
“可儿子是你的至亲,你就特别在意。”

“对。我弟弟成家后性格好多了,他怎么样跟我没关系。但儿子不一样,我特别想帮他。”
学员
“外人都觉得我家孩子挺好,性格也不错,我老公也认为他一切正常。可能真是我对他期望太高了。”
学员
文聪老师
“孩子虽然是你生的,但并不是说你想生成啥样他就得长个啥样,对吧?”
文聪老师
“如果我们要追根溯源,是你没有把孩子生成一个阳光外向的孩子,不是说他没长成一个阳光外向的孩子。”
“之前我不懂,老打骂他。现在孩子特别胆小,11岁了还经常对我说‘妈妈你抱抱我。’”
学员
文聪老师
“孩子为什么会变得胆小?因为他从妈妈眼中看不到爱。如果连妈妈都不爱他,他又从何获得安全感?”
文聪老师
“弗洛伊德说过:‘自幼享受母爱的人,一生都会充满自信。’”
文聪老师
“因此,期望一个未被母亲全然接纳和喜爱的孩子,能长成落落大方、自信阳光的男孩,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文聪老师
“儿子并非只是单纯想亲近你,而是想通过拥抱来确认你的爱。”
文聪老师
“他想知道你是否愿意抱他,拥抱时身体是僵硬的还是柔软的,是真心贴近还是流于形式。”
文聪老师
“正因为他内心安全感不足,才会这样反复求证。”
文聪老师
“他会不会还有点迎合和讨好你?而这种姿态,反而让你更不喜欢?”
“有。可一旦发现他达不到我的预期,我就会忍不住生气。”
学员
“我也清楚,自己同样没让父母满意,但偏偏就是控制不了情绪。”
学员
“我觉得这样有点自私,就像纪琼院长说的‘既要、想要、还要’。”
学员
文聪老师
“你可以选择不爱你的孩子,我并不认为每位母亲都必须爱自己的孩子。”
文聪老师
“爱是自发的情感,爱不起来就是爱不起来。但如果你不爱孩子,却还要他符合你的预期,这就要得太多了。”
文聪老师
“既然不爱,就请放过他,让他自由生长。”
文聪老师
“他什么样都可以,因为你不爱他。但你不能一边不爱他,一边又对他苛刻、折磨他。”
文聪老师
“你不爱这个孩子,但他也能长大,就像你当年也可能没得到父母全部的爱,不也长大了吗?”
文聪老师
“所以,不能既不爱他,又对他抱有过高的期待和要求。”

“但是我很想去爱他,我感觉很对不起他。”
学员
文聪老师
“爱无法强迫。若真的爱不起来,你可以选择接纳,但不能一边嫌弃他,一边要求他符合你的预期,这对孩子不公平。”
文聪老师
“其实你并非不爱他,因为爱的反面是漠视。”
文聪老师
“而你天天盯着他,焦虑他达不到你想要的样子,这恰恰是一种扭曲变形的爱。”
文聪老师
“你是否把对别人的情感移到孩子身上了?例如,因为你老公很优秀,所以你便希望儿子也必须同样优秀?”
“对,我老公特别优秀,我就想让儿子也像他一样。”
学员
“但孩子的老师和我老公都觉得孩子挺好,可不知为什么,我就是觉得他不够好,我想象中的优秀不是他现在这样。”
学员
文聪老师
“孩子不像老公,反而像你。你觉得责任在谁?”
“我觉得是我的原因。孩子从小都是我在照顾,我又没上班,如果孩子没带好,那责任肯定在我。”
学员
文聪老师
“这才是核心问题!没有谁规定孩子不够优秀就是妈妈的错,是你把自己的价值完全绑定在孩子教育上了。”
文聪老师
“你觉得自己全职带娃,如果孩子不突出、性格不好,就是自己失职。”
文聪老师
“所以,你想通过孩子的优秀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孩子优秀,就证明你的基因好、会养育。”
文聪老师
“但孩子不是工艺品,是独立的生命。内向有内向的好,外向有外向的好,没有绝对的优秀标准。”
文聪老师
“而且,孩子的成长是父母共同的责任,爸爸长期缺位也可能影响孩子的力量感,你真的不用把所有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

“别人都夸我把孩子教育得好,懂礼貌,可我就是觉得他没那么好。我老公也总劝我,别太较真。”
学员
文聪老师
“你太害怕教育不好孩子了,就像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生怕篮子摔了。”
文聪老师
“其实你可以把自我价值分散到多个方面,不用全押在孩子身上。”
文聪老师
“这样你和孩子都会轻松,他反而能成长得更好。”
文聪老师
“孩子才11岁,别现在就否定他的一辈子。”
“好的,我明白了,谢谢文聪老师。”
学员
孩子是镜子,而非作品
无法接纳孩子的本质是无法接纳自己
文聪老师经过抽丝剥茧地分析,揭示了问题的核心:我们太想用孩子的优秀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许多全职妈妈都有这种心态,因为自己没有工作,便渴望通过培养出“完美孩子”来证明自己,一旦孩子不符合预期,就归咎于自身。

其根源在于,当妈妈无法接纳自身的某些特质,而孩子又像一面镜子将其反射出来时,孩子便成了被嫌弃的对象。
然而,孩子的成长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妈妈的角色无法替代父亲,因此不必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自己。妈妈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孩子更不是证明价值的工具。

解绑这种价值绑定,全然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既是对孩子的解放,也是对自己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