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雪白
时间:2025年9月3日
|前言|
我与小宝的成长对话
(...)
我
“如果这杯粥是你打翻的,你觉得爸爸妈妈会这样对你吗?”
“不会!”孩子回答得很肯定。
小宝
我
“那你觉得我们会怎么做呢?”
“不知道。”
小宝
我
“妈妈会说:‘你肯定不是故意打翻的。还想喝吗?想喝的话我们再买一杯。’”
小宝听后频频点头。回想自己作为父母的经历,类似场景并不罕见。但我始终认为,不应为此类事情批评孩子,原因有三:
父母的情绪管理课
(...)
别让一杯粥,毁掉孩子的一天
第一
首先,孩子不是故意的。无心之过不值得责备,每个孩子都渴望做好,意外发生时,他们自己已经受到惊吓。
第二
其次,粥已经洒了,批评无法改变事实。为无法挽回的事情责备孩子,只会增加双方的负面情绪。
全国消防日
最后,不在早晨孩子上学前批评孩子。
早晨是孩子一天学习的开始。让孩子带着糟糕的情绪去学校,会影响整天的学习状态。
一杯粥的价值,远不及孩子一天的好心情和学习效率。
从粥洒到成长
(...)
如何把孩子的错误转化为学习机会?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这类事情置之不理。
更恰当的做法是,在事情发生后与孩子一起复盘:怎样拿杯子会更稳?如何判断粥的温度是否适宜?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而不是为错误受罚。
这件小事折射出家庭教育的深层议题:我们究竟将孩子视为需要不断纠正的“问题”,还是正在成长中的“学习者”?
情绪安全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基础。当孩子确信即使犯错也不会被责骂,他们才更愿意勇敢尝试、不畏惧挑战。相反,经常被苛责的孩子容易变得胆怯退缩,因为他们总担心犯错会带来负面后果。
教育应着眼于解决问题,而非一味追究责任。粥洒了,重点应是清理地面和思考如何避免再次发生,而不是寻找“肇事者”并施加惩罚。
这样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孩子在将来面对问题时,更专注于如何解决,而不是推卸责任。
亲子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与理解,他们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相反,频繁的批评只会拉大亲子间的距离,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家庭教育的三个包容智慧
(...)
真正的教育是教会孩子在错误中前行
区分“故意”与“无意”的行为
孩子的行为分为“故意”和“无意”两种。
无意的失误需要指导而非惩罚;故意的错误行为才需要纠正和规范。运用区分技术去分析事情,则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亲子冲突。
建立错误容忍度的家庭文化
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犯错是被允许的,甚至被视为宝贵的学习机会。
父母可以主动分享自己曾经犯错的经历,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犯错,而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成长。
重视过程而非结果的教育理念
孩子在端粥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谨慎尝试,远比结果是否完美更为重要。
即便粥洒了,孩子主动接过碗的举动依然值得肯定。过度关注结果,反而容易让孩子变得畏首畏尾,不敢轻易尝试。
教育的本质,不是避免所有错误,而是在错误中学会如何更好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