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钱江英
时间:2025年9月26日
|前言|
孩子拒学怎么办?
(...)
没有“标准答案”,只授“万能工具”
有学员提出,希望王纪琼院长讲解“不上学的孩子该怎么办”。
但王纪琼院长并没有能让孩子立刻返校的“灵丹妙药”。他多次强调:“我是一名老师,不是妖精,没有点石成金的魔法;也不是许愿池里的王八,不能让你许个愿孩子就立刻去上学。”
然而,王纪琼院长始终在不断自我提升,持续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与含金量。
通过长期教学、反思与观察,他不断思考:“我这24年的从业经验,究竟能为普通家庭带来什么?”
结合前不久在济南讲授《家庭生态课》的实践,王纪琼院长在本期《实操班》中领悟到,应当传授给大家的是“工具”而非单纯的“方法”。
借助“工具”来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并通过“工具”衍生出更多具体的解决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正是王纪琼院长本期《实操班》课程的精髓。
以“稳”应“急”
(...)
“稳”=“禾”+“急”
这个字形本身就蕴含了智慧:遇“急”之时,需先补“禾”——“吃”点食物(知识)补充能量。
比如,多子女教养问题,通过吃点“知识”,获得能量与教养方法。又比如,初三男孩脸上长痘,爸爸妈妈、医生都不让扣,男孩非想扣。
家长问王纪琼院长“咋样才能不让孩子扣脸上的痘痘?”这就体现出家长欠缺能量和家庭系统教育的科学知识,还想快速解决问题。这既不可能,也不合理。
因此,当问题出现时,家长的首要任务是先让自己“稳”下来。必须认识到,借酒消愁、慌乱争吵都无济于事,唯有保持稳定,才能为真正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以“补”应“缺”
(...)
王纪琼院长通过举例子进行讲解
在这三天两晚的实操班里,学员们缺什么,就从王纪琼院长那里补什么,尽情汲取知识的力量。
例子一
比如,老公“嘴贱”,你难受,你缺啥?缺实力,缺后台。
假如老天爷是你爹,王纪琼院长是你亲兄弟,老公“嘴贱”,今晚就给他叫过去,给他做个咨询。
如果你有实力、有后台的话,你老公还敢说你吗?你还为这些问题发愁吗?弱者渴望别人对自己好点儿,强者不需要。
例子二
孩子不上学,缺啥?缺电了。车为啥不跑了?没油了。孩子都没电了,父母还在一味地“戳戳”指责,你觉得可行吗?
手机没电了,最需要的是充电;车不跑了,最需要的是加油;孩子不上学了,最需要的是补能量。怕就怕在,家长一边充电一边玩手机,一边给孩子充电,一边消耗孩子。
就像这次实操班课程现场的这位爸爸一样,爸爸焦虑地问王纪琼院长:“纪琼院长,你说说孩子脸上的痘能不能扣?”
王纪琼院长说:“不能扣。”爸爸说:“对呀,都说了不能扣孩子还非得扣。”
在家长那里都是问题,但在纪琼院长这里就不是问题,可见,家长缺的是沟通的方法。
如果想要家庭变得更好,想要和孩子的关系更近,那就加入王纪琼院长的《实操班》《导师班》课程!
缺啥了,咱就补啥。纪琼院长不仅教“方法”,更教“工具”,咱就安下心来,浸泡式学习成长,练工具、用方法,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从孩子抠痘、不刷牙、不起床、不写作业......学员们的问题似乎永无止境。尽管王纪琼院长总能给出答案,但他深刻觉察到,被动应答并非长久之计。
于是,他选择持续升级课程,其核心转变是:从给予“方法”到教授“工具”,带领学员聚焦于构建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意味着,学员必须调整学习心态:摒弃“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的幻想,确立一条“合理期待、持续浸泡”的成长路径。
正如同饿了需要继续吃饭,学得不好,正说明需要继续学习。最重要的是怀抱信心,相信王纪琼院长,相信心时代,足矣!
遇事不慌的破局之道
(...)
安静、耐心、觉察、成长
保持安静
不管遇见啥事儿,要保持安静。如何保持安静?那就是允许事情的发生。
给足时间
我们遇事要有耐心,否则解决不了问题。
直面问题
遇事之时,先进行自我觉察,检视内心是否有对抗。
解决问题
真正的成长,在于通过找到方法,实现大脑的持续升级。
我的察觉
(...)
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以“孩子非要扣痘家长不让扣”为例,有以下两个方面觉察。
有没有对抗之心?
对抗之心,往往会让事情演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混乱,陷入死局、僵局。
因此,我们首要的是觉察自我是否怀有“为孩子好”的对抗心理,并检视自己的言语、语气及无形中散发的“包子味儿”。
从今天起,我要觉察到自己散发的包子味儿。
——王纪琼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正是从“对抗”转向“不对抗”。
事实上,一旦我们能觉察到这份对抗,问题便已消解大半,从而为建立“统一战线”奠定基础。
比如,老公非要亲媳妇,媳妇不让亲,咋办?
那就变个法儿,老公不如把注意力放在修复与媳妇的关系上:发红包、送礼物、嘘寒问暖......
到最后,谁先亲谁,还不一定呢!
找到方法,升级大脑
跟着王纪琼院长学方法学工具,就是升级自己的大脑,用常人不常用的、智慧的方法与工具另辟蹊径,寻求解决之道。
比如,关于孩子非要扣痘,父母解决不了,王纪琼院长一句话就能够解决!
纪琼院长说:“孩子,咱家因为你扣痘,这几天都闹了很多矛盾了。爸爸想明白了,我再也不跟你说扣痘的事儿了,我再也不劝你了。”
“我的想法是,咱爷俩研究研究,咋扣这个痘不留疤,咋扣痘能够不恶化,咋扣痘能够更好,扣扣更健康。”
那位爸爸惊讶不已:“哇塞,这也是方法!”主持人听完,也是惊讶不已:“还能这么搞?”
有效沟通的好处
(...)
体现在三个方面
·关系更好了,情绪与关系缓和了
·目标一致了
·得到一致性结论
在关系好、目标一致、不留疤更健康的基础上,共同探索出来的结论——最好不扣。
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去探索方法——如何扣痘痘,还能扣好、扣健康、扣不留疤,最后还是发现不扣为好。
如何化解对抗之心?
(...)
用“工具”智慧,实现有效沟通
为什么爸爸说了,孩子不听,纪琼院长说了,孩子就愿意听呢?
因为孩子和爸爸之间有对抗之心,在王纪琼院长这里,没有对抗之心了。因此,家长要学会智慧地拐个弯到达目的地。
再比如,闺女非要远嫁山区,你会同意吗?不同意,但闺女又非得远嫁,两难咋办?
王纪琼院长已经把这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录好了,我们一定要好好听听,你会惊喜地发现,它跟“孩子不听父母劝非要扣痘”的解决之道具有同样的底层逻辑。
这就是“工具”的价值:一旦掌握,就能举一反三。无论是孩子沉迷手机、拒绝学习,还是早恋、叛逆,背后都是相似的心理机制。
家长不需要每次都“重新发明轮子”,而是可以借助成熟的沟通模型,灵活运用于不同场景,做到触类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