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宁
时间:2025年9月25日
|前言|
一段跨越血缘的家族和解
(...)
“如果你要回去,我不拦你”
当案主——我的“妻子”伸手拉我,想带我去大女儿那边时,我的双脚像生了根。
一次,两次,我拒绝移动。内心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情绪,一个清晰的声音在告诉我:“我应该守好自己的家,守好自己的小女儿。”
看着“妻子”忙于照顾大女儿的身影,我感到被忽视的刺痛。失落和愤怒交织在一起:“如果你要回到那边,我也不拦着。”

当小女儿来到我身边时,那种守护的愿望更加强烈。
梁敏老师通过家族系统排列,逐渐揭示了问题的本质。原来,大女儿不需要母亲的过度关注和打扰,她需要自己的空间,而母亲在现在这个家庭幸福就足够了。
“不需要,不打扰;有需要,随时在。”这简单的几个字,包含了多么深刻的界限与爱。案主终于明白,放手不是不爱,而是更智慧地爱。

排列的结局令人感动——案主回归现在的家庭,小女儿拥抱母亲,而“我”也表达了心声:只要大女儿愿意,这个家永远欢迎她。
从“心堵”到“心通”
(...)
在扮演他人时找回自己
当时我站在台上的那一刻,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生活中的模式。
那种被忽视的堵塞感,那种隐忍不言的习惯,何尝只是今晚的角色扮演?在现实生活中,我是否也曾因为缺乏沟通而误解了家人的意图?

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不被爱”可能只是沟通的断层。
案主是爱这个家的,只是她同时也希望大女儿好,而这份心意因为没有恰当表达,变成了家庭的裂痕。
今晚的课程给了我重要的启示:沟通是爱的桥梁。只有通过真诚地交流,我们才能了解彼此的真实想法,避免误会的产生。

感谢梁敏老师的引导,感谢案主的勇气,也感谢那个在台上感受到堵塞的自己。
正是这份身体的智慧提醒,让我看到了成长的方向。
从今天起,我愿在家庭中更多倾听,更多表达。因为爱不仅需要存在,更需要被恰当表达和接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每个关系中做到——“不需要,不打扰;有需要,随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