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奋赢
时间:2025年10月7日
|前言|
纪琼院长指导学员
(...)
案例一
“王纪琼院长,您在实操班课堂上讲解了‘孩子脾气坏、撞墙、砸东西,家长应该如何和孩子沟通’的内容。”
学员
“那么,如果孩子一直闭着眼不说话,家长该怎么办?”
学员
纪琼院长
“孩子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会陪着孩子保持安静,给他足够的时间来平复情绪。”
纪琼院长
“孩子不愿意说话是因为厌恶你到了极点,这个时候就需要增加彼此之间的情感连接。”
纪琼院长
“也就是我课上讲的——适可而止。父母先静静地陪着孩子,再找机会和孩子进行沟通。”
“孩子发脾气撞墙、砸东西,我就跟他说‘能不能换个情绪表达的方式?’”
学员
“结果孩子说:‘你要庆幸这里没有刀子,有刀子的话我可能会划一下,这个方式你满意吗?’”
学员

纪琼院长
“你可以和孩子说:‘我不满意,但这个方式对你来说有可能是个方法。’”
纪琼院长
“但我是你爸,我不可能满意的。”
“纪琼院长,可是我想不到可以这么说。”
学员
纪琼院长
“所以,你得跟着我终身成长啊。”
纪琼院长
“像这样跟孩子沟通,不仅没有对抗,还能让孩子感受到我心里装着他,我心疼他。”
纪琼院长
“但是,往往很多家长一听到孩子说这话就生气了、崩溃了。”
纪琼院长
“扑通一下,就跟孩子一块掉到情绪的陷阱里去了,这正是你需要觉察的地方。”
“我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感觉自己的状态好多了,就是有时候还有些接不上孩子的话。”
学员
纪琼院长
“你扮演孩子,我扮演你。我们演绎一下当时的场景。”

纪琼院长实操演绎
(...)
“我就是不想活了,我撞头都算轻的!”
“孩子”
“爸爸”
“不想活?爸爸不接受。我生你养你这么大了,你说不活就不活了?”
“爸爸”
“爸爸心疼你,想让你找一个更好的不撞头的方式。”
学员一听低头翻起了笔记......
纪琼院长
纪琼院长笑说:“我不相信我这答案你本上有。”
纪琼院长
“你直接说就行,你就扮演你家孩子,说啥都行。”
“反正我就觉得活着很没意思,我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孩子”
“爸爸”
“不知道活着的意义,你可以跟爸爸好好探讨一下。”
“爸爸”
“撞完墙难道你就知道活着啥意义了?除了头疼没啥意义。”

“假如我在您面前出现伤害自己的方式,您会制止我还是会怎么样呢?”
“孩子”
“爸爸”
“孩子,撞墙这种方式不对,会伤害你的。”
“爸爸”
“但是,爸爸也不敢拦你,我怕你会伤害自己更严重。”
这时,王纪琼院长给学员说:“家长,你听好了,你越稳定,孩子越少伤害自己。”

“你越慌乱不堪,他越做出格的事。你必须得稳稳的,才能够培养出来一个稳稳的孩子。”
纪琼院长指导学员
(...)
案例二
“纪琼院长,我想请教您一个私人问题。”
学员
“我该怎么引导孩子参加您的《太公智慧实战特训营》呢?”
学员
纪琼院长
“孩子如果喜欢你,你让他上啥课他都上。”
纪琼院长
“他不喜欢你,你让他干啥他都不干。”
纪琼院长
“有的家长经常会说:‘孩子不想上课,我让他去都不去......’”
纪琼院长
“其实,孩子不是不想参加《太公智慧实战特训营》,也不是不想来心时代上课。”
纪琼院长
“孩子这样跟谁有关?跟家长。”
纪琼院长
“孩子如果不喜欢你,你可能带孩子出去吃个饭,孩子都不一定去。”
纪琼院长
“你报《导师班》了吗?”

“报过了。”
学员
纪琼院长
“报过了就集中精力修复母子之间的关系,修复你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纪琼院长
“别说小孩了,在父亲节活动上有多少男人说我是骗子。”
纪琼院长
“还说我是大忽悠,不让媳妇儿来跟我学习。”
纪琼院长
“后来呢?爸爸们都跑来心时代跟着我努力成长,还可积极干活。”
纪琼院长
“这案例多的是!比如,平顶山王金慧老师的爱人。”
纪琼院长
“你的重心不应放在‘如何让孩子参加《太公智慧实战特训营》’上。”
纪琼院长
“而应放在‘如何建立信任、和谐的亲子关系’上,让孩子真正信服并喜爱你。”

“孩子目前与我们的沟通很顺畅。”
学员
“虽然他已辍学20多天,但在家并未完全躺平,还会主动做些事情。比如,遛狗、扫地、出门买菜......”
学员
纪琼院长
“做咨询。”
“我还没有约上。”
学员
纪琼院长
“赶快预约,否则只会维持现状,别指望问题能自行解决。”
纪琼院长
“另外,把《导师班》送的130节课好好听听。”
纪琼院长
“咱这次报名还送一次1小时价值1000的连线咨询,你找学习顾问给你安排上。”
“纪琼院长,我还有个问题想请教您。”
学员
“最近孩子老觉得我管控他,我现在不知道回家咋跟他说话。”
学员
“我就说了句‘儿子,11点了该睡觉了’他就说我管控他。”
学员
纪琼院长
“来,我扮演妈妈,你扮演孩子,咱们进行一次实操对话。”
纪琼院长实操演绎
(...)
“妈妈”
“十一点半了该睡觉了。”
“行,我去厕所拉个屎,我要拿着手机去厕所。”
“孩子”
“爸爸”
“去呗。”

纪琼院长再次指导学员
(...)
“可是孩子在厕所蹲到12点还不出来。”
学员
纪琼院长
“不出来就不出来。”
“那我就不说话了吗?”
学员
纪琼院长
“不不不,你可以准备夜宵,打扫卫生......”
纪琼院长
“针对孩子半夜十一二点起来上卫生间以及路过孩子的房间看见孩子玩手机咋应对的流程,都在《导师班》课堂里讲过。”
“我听过那一节,但是我吸收得还不够。”
学员
纪琼院长
“你最应该做的就是打扫卫生,准备夜宵。”
“要是孩子说‘妈妈,你赶紧睡吧’怎么办?”
学员

纪琼院长
“你就说:‘我等会儿就睡了,妈妈现在睡不着,我心疼俺孩儿。’”
“可是他会觉得我很烦。”
学员
纪琼院长
“你可以说:‘乖,你可以烦妈妈,妈妈去打扫卫生就行了,没事儿。’”
“他觉得我在用打扫卫生的方式去绑架他,让他去睡觉。”
学员
纪琼院长
“那你就说:‘妈妈不打扫卫生了,我回我房间,没事,孩子你随意。’”
纪琼院长
“我再也不能因为咱母子的矛盾让你心里不得劲儿,我再也不说你了。”
纪琼院长
“所以,咱娘儿俩得干一件事,哪些事情会让你烦的,我们列出来,妈妈坚决不做。”
学员听了王纪琼院长的指导若有所思。

纪琼院长
“你知道我为啥能接住孩子的话吗?因为我情绪稳稳的,因为我爱孩子,我不想跟他吵架。”
纪琼院长
“我跟孩子之间没有任何对抗之心,甚至我还会问他:‘乖,你想玩到几点?’”
纪琼院长
“孩子有可能会说‘那我再玩1个小时’,有这可能吗?”
“有。”
学员
纪琼院长
“那你就说:‘我今天大方点儿,孩儿,你可以再玩三个小时,妈妈保证不说你。’”
纪琼院长
“我再也不能因为玩手机这个事儿让咱母子俩不高兴了。”
纪琼院长
“你随意,我就一个要求,咱把灯打开坐这儿玩。”
“我跟他说了,他说让我少废话,去睡吧。”
学员
纪琼院长
“你知道你的问题在哪吗?你知道你为什么会痛苦吗?”
纪琼院长
“你痛苦是因为你注意力狭窄,你不应该把痛苦纠结于孩子说的话和态度上。”
纪琼院长
“你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我和孩子当下的矛盾没有激化,家里也维持着基本秩序’这些积极的方面上来。”
纪琼院长
“你先通过这种柔和的方式重新温暖孩子,然后,再用‘老母鸡孵小鸡的三部曲’来搞定孩子。”

“我还没有学习到这儿。”
学员
纪琼院长
“所以,我的知识一定要学完整,要不然你光学这一点儿,你问题成堆,永远有解决不完的问题。”
纪琼院长
“你把我的东西全部学了,其实事情根本没有那么复杂。”
“没报课之前,我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学员
“报完课之后,我就觉得我什么都不敢说,不知道哪句话该说,哪句话不该说。”
学员
纪琼院长
“这也是咱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常遇到的现象。”
纪琼院长
“你还没听过《讲师班》呢,你听完《讲师班》,你才不敢说话呢。”
纪琼院长
“听了营养学的课你都不会吃饭,学完礼仪的课你连路都不会走了?”
纪琼院长
“不是你学习了就不会说话了,不会吃饭了。”

纪琼院长
“而是从你接受系统教育的那一刻,你说话、吃饭、走路都被规范了。”
纪琼院长
“你的语言表达正在走向规范,而不是像以前一样。”
纪琼院长
“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想说啥就说啥,生活过得乱七八糟。”
纪琼院长
“你可以随意说,随意坐,随意吃,随意穿。”
纪琼院长
“你一旦想高大上地往前走一步,就必须得有讲究,这就是迈向更高端人生的开始。”
教育背后的关系修行
(...)
修复关系,而非纠正问题
教育孩子,归根结底是一场自我修行。
当孩子关上心门,甚至以伤害自己为由来威胁你时,我们曾经学过的所有“话术”都可能瞬间失效。

这时,最有力的沟通不再是言语,而是姿态——一种“我在这里,我陪着你,我稳得住”的姿态。
正如王纪琼院长所言:“你越慌乱不堪,他越做出格的事。”
当我们停止说教,停止对抗,开始把注意力从“纠正孩子”转向“修复关系”时,转机才开始真正发生。

这条路并不容易,它要求我们不断学习,终身成长。当你自己成为那根定海神针时,再汹涌的波涛,也终将归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