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波
时间:2025年10月10日
|前言|
贾波老师进行一对一指导
(...)
“贾老师,我家孩子被老师打脸了怎么办?”
家长
贾波老师
“打得严重不严重?孩子脸上有痕迹没有?”
“严重倒也算不上。孩子因为数学错题太多,被老师打脸了。”
家长
“这个老师可恶心人,动不动就在班里打孩子、骂孩子,班里的孩子经常被打。”
家长
贾波老师
“咱家孩子以前有过类似被老师打脸的事情吗?是用本子打的脸,还是用手打的脸?”
“我家孩子以前没怎么挨过打,虽然老师偶尔会拍他后背两下,但都不严重。”
家长
“孩子怕我批评他,往常都不跟家里说。但今天孩子回来告诉我,老师打了他的脸。”
家长
“我感觉孩子心里很难受,可一时又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所以赶紧给您打电话请教。”
家长

贾波老师
“其他做错题的孩子,老师都打了吗?”
“都打了。”
家长
贾波老师
“这说明老师应该不是针对咱家孩子。”
贾波老师
“另外,你说当地的老师经常这样惩罚学生,那其他家长有没有去告状或者找过学校呢?”
“这种情况比较少,一般如果孩子挨打不严重,家长是不会特意去告老师的。”
家长
贾波老师
“那孩子对这件事是咋看的?”
“孩子也没说什么,他不让我管这件事。”
家长
贾波老师
“那好,咱现在先明确两点。”
贾波老师
“第一,老师不是故意针对咱家孩子的,咱只是对老师这种教育方式不认同。”
贾波老师
“第二,当地学校常发生这类事,家长们基本默认。说明孩子犯错挨打,可能没咱想象中那么严重。”
贾波老师
“所以,咱现在更该关注的有两点。”
贾波老师
“第一,今天晚上或明天找个合适的时机,给孩子做个成长对话,降低事件对孩子的影响,提升孩子应对‘恶心老师’的能力。”
贾波老师
“第二,用合适的方式和老师沟通,让他改变对咱孩子的教育方式,让他对孩子好点,你说是不是?”

“对对对,可我不知道咋跟孩子沟通啊?”
家长
贾波老师
“关于孩子在上学期间,可能会遇到的这类问题,王纪琼院长在《实操班》里讲过很多次,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沟通流程。”
贾波老师
“我亲自用过,效果特别好!”
贾波老师
“我们不妨翻翻笔记,重点学习‘孩子因讨厌一个老师毁了一个学科怎么办’这个案例。”
贾波老师
“然后,再找个机会和孩子好好聊一聊,帮助他提升面对‘不认可自己的老师’的应对能力。”
“好好好,谢谢贾老师!这个案例我听过,但当时没记住,一会儿我就去翻笔记。”
家长
贾波老师
“纪琼院长的课程确实需要反复钻研。”
贾波老师
“我在公众号上分享的众多成功案例,均是系统运用王纪琼院长《实操班》理论与方法的实践成果。”
贾波老师
“效果都很好!咱有空得多听听,《导师班》报了吗?”
“报了报了,课我都报了,可就是一忙,这段时间没怎么听。”
家长
贾波老师
“没事儿,先把这两个案例好好看看,先给孩子做好沟通。”
贾波老师
“然后,再抽个时间去见见老师,和老师沟通一下,这个你能做到吗?”
“可是我不知道见了老师后该说什么。”
家长
“而且我没留这位老师的联系方式,加微信也未通过。”
家长

贾波老师
“见到老师的方法总是有的。我们可以通过学校熟人先取得联系,然后,再准备个小礼物,等放学时见一面。”
贾波老师
“首先要真诚地感谢老师:‘老师辛苦了!家长们都说您特别敬业,工作特别认真!’”
贾波老师
“班里孩子多,您还能重点关照到我们家孩子,我和孩子他爸真的很感激。孩子遇到您真是他的福分!”
贾波老师
“这孩子学习比较费力,基础不太好,都怪我们家庭教育方面没跟上。”
贾波老师
“今年我一定好好配合您,把孩子教育好。”
贾波老师
“方便的话,咱俩加个微信,孩子有啥做得不对的地方,麻烦您多跟我说。”
贾波老师
“老师,选择当面聊是怕电话里被孩子奶奶听到。”
贾波老师
“老人家文化不高,有点儿护短,上回孩子回家说您好像无意中打到他脸了,他奶奶就很不乐意,非让我来见见您。”
贾波老师
“老师,实在对不起,又给您添麻烦了。”
贾波老师
“最后再说一句:‘好的老师,您先忙,我就不打扰您了。’”
贾波老师
“说这些话的核心有三点:一是表达感谢恭维;二是表达愿意配合;三是委婉提出问题、点到为止,给老师留足情面。”

贾波老师
“纪琼院长在《导师班》上讲过‘三生万物’,孩子还在老师班上,凡事要讲策略。”
贾波老师
“我们要用‘双圈理论’的沟通技巧,把老师争取到支持孩子的这一方来。”
贾波老师
“比如,见面热情打招呼、在群里积极互动、在家委会多承担责任。”
贾波老师
“让老师成为咱孩子的支持力量,而不是消耗力量。”
“谢谢贾老师!您这么一说,我也没那么气了,也知道该如何应对了。”
家长
“今天孩子跟我说这事儿,我当时头都蒙了,幸亏给您打了这个电话。”
家长
“你今天的指导太精彩了,我咋就忘了录下来呢!”
家长
“哎呀,贾老师,当你的学生真是太幸福了!”
家长
贾波老师
“谢谢你的认可和鼓励!确实,一个懂心理学和家庭教育的老师,是几百上千个家庭的福分。”
贾波老师
“一个学过心理学和家庭教育的家长,是一个家族的福分!”
贾波老师
“所以,我们要多宣传王纪琼院长的思想,把‘心理学生活化’传给更多家庭,一定能让更多家庭更温暖。”
贾波老师
“以后有啥事儿,咱多联系多沟通。帮您解决问题,我也特别开心!”

真正的教育智慧
(...)
既不伤孩子,也不得罪老师
从最初的焦虑无措到如今的思路清晰,这位母亲的转变印证了成长型沟通的力量——当我们选择用智慧代替情绪,用方法代替对抗,再棘手的教育困境也能找到突破口。
每个孩子在校期间都可能遇到教学方法或风格不被认同的老师,这正是培养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宝贵契机。

作为家长,我们既要成为孩子坚实的后盾,更要成为智慧的引路人。
通过“双圈理论”争取老师的支持,通过深度沟通修复孩子的心理感受,这才是真正“既保护孩子,又成就孩子”的教育智慧。
正如王纪琼院长所倡导的“心理学生活化”,家庭教育从来不是孤立的学问,而是融入日常的智慧实践。

当更多家长掌握这些可操作的方法,当更多家庭学会在矛盾中寻求共赢,我们的教育生态必将更加温暖,孩子们也必将在理解与智慧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