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用专业守护,换万家心安
(...)
一位产科护士的使命升华
大家好!我叫郭家圻,今年44岁,生活在郑州,拥有一个温馨的四口之家。
回首过去的二十多年,我的生活几乎完全被“产科护士”这个身份填满。我深信“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因此总是耐心地向每一位产妇和家属宣教护理知识。
看到许多家庭因缺乏经验而手足无措,我曾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我接触到的所有孕产妇和婴儿,都得到最好的照顾。

二十年如一日,我践行着自己的承诺。然而,就在我以为会这样一直干到退休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感悄然袭来。
我感觉自己触碰到了职业的天花板——无论多么努力,似乎都无法再前进一步。那种迷茫和停滞感,让我夜不能寐。
就在我不知何去何从时,一位朋友向我提起了王纪琼院长。当我第一次听到纪琼院长的声音时,一股奇妙的暖流瞬间击中了我。

他的声音平易近人,亲切温暖,仿佛带着一种神奇的魔力,推动着我去探寻更多。
就这样,我踏上了系统学习之路。从公益课到《实操班》《导师班》,我一步步深入。
这段学习经历,也彻底改写了我的人生轨迹。
职场破局
(...)
从默默无闻到被看见
在参加王纪琼院长的《实操班》之前,我是个只会埋头苦干的人。虽然工作表现有目共睹,却从未得到过领导的提拔或奖励。
直到学习了纪琼院长的课程,我才恍然大悟:机会需要自己争取,而不是被动等待。

更让我惊喜的是,2015年考取的心理咨询师证书,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关键作用。
我们医院评上三甲后,按照国家要求设立了心理科。而我因为这个证书,被护理院长选中,从众人里脱颖而出,成为唯一固定留在心理科的人。
干了20多年产科的我,从未想过离开临床,但这次转型却让我在职业瓶颈期迎来了新的曙光。
婚姻中最顶级的智慧
(...)
从夫妻打架到丈夫主动下厨
学习带来的改变,更深刻地体现在家庭关系中。
我的丈夫有些大男子主义,家里凡事都是他说了算。以前我们意见不合时,不是吵架就是打架。
而他的转变,始于两个关键事件。

事件一
丈夫在阑尾炎手术前后,我全程悉心照料。这份在他最脆弱时给予的付出,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我的好。
这正印证了王纪琼院长的话:“你想得到什么,就得先付出什么。”
我曾渴望他改变,而我的率先付出,正是开启他改变的那把钥匙。
想得到什么,就得先付出什么。
——王纪琼
事件二
另一个关键转折点是关于女儿睡觉的问题。
想起王纪琼院长说的“夫妻关系永远是第一位”,我让一直跟我睡的女儿回奶奶房间睡。
当我回到卧室时,丈夫的表情完全不一样了——他真的很开心。那一刻我明白,男人有时候就像孩子,需要被重视、被选择。

最让我感动的是,“厨房是女人的地盘”这个观念曾是他成长的烙印。而今,他却心甘情愿地系上围裙,在那方天地里研究起了菜谱。
老公的改变让我看到,他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发号施令的“大男子”,而是一个愿意为我、为这个家,躬身入局的丈夫。
婆媳破冰
(...)
从暗自较劲到真心相待
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和婆婆的关系也迎来了转机。
婆婆是那个年代少见的大学生,学医,性格强势。自从我嫁过来,家务一直是我承担。
公公常夸我贤惠,可能这让婆婆感到自己的地位被撼动了,因而对我总有“敌意”。

真正的转变,发生在我开始把学习的知识用在改变夫妻关系之后。
当我开始尊重老公、维护夫妻关系时,婆婆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她还跟别人说,看到我和她儿子“战线统一”,她心里挺高兴的。
王纪琼院长曾说过,有些婆婆对媳妇不好,其实是觉得儿子在媳妇心里“不受重视”。
回想起来,或许正是我对老公态度的转变,让婆婆放下了那份戒备,就连小姑子对我的态度也改善了很多。
今年中秋节,她竟然主动帮我刷碗、做饭。要知道,以前她到家就往那儿一坐,脸上写满了不开心。有趣的是,这种欣赏最终带来了更深的影响。

婆婆和小姑子原本都习惯晚睡晚起,但在我的影响下,她们现在都开始早睡早起、按时吃早饭了。
小姑子还跟我说,她现在也学着我的样子,督促自己的女儿不能睡太晚、必须吃早饭。
虽然她们在心里还未完全与我亲密无间,但行为上已经在向我靠近,认可我的生活方式。经过这些事,我感觉到,婆婆心里开始接纳我了。
从“烦死了”到“交给我”
(...)
父母率先改变,孩子便会开花
老公曾信奉“男孩不打不成器”的教育理念,但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儿子对他又怕又恨。
其实,老公内心是深爱儿子的。儿子人生中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去肯德基、第一次看电影......都是老公陪伴左右。
可孩子并不领情,每当老公满心期待地说“一会儿咱们和妈妈一起......”,并伸手想拉儿子时,儿子总会“啪”一下打开他的手,转身扑进我怀里。
看着刚才还在游乐场欢天喜地的儿子瞬间变脸,老公每次都深受打击。

女儿的出生,像一缕阳光融化了这个家的坚冰。
这个“小棉袄”两岁时,就懂得跑过来把我和她爸爸的手拉在一起,非要我们手牵着手坐着。
她那与生俱来的、对家庭和睦的渴望,是如此纯粹而有力。
有了女儿后,老公变得更恋家了。这份柔软,也悄悄影响了他对儿子的态度。

随着儿子升入高中,我意识到作为母亲应该适度“退后”,便有意让他多和爸爸相处。
没想到,这却让儿子感到受伤,他觉得妈妈“不要他了”,情绪低落,甚至常常莫名其妙地肚子疼,可医院检查结果却一切正常。
直到听了王纪琼院长的课,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儿子这些行为,其实都是他在“求关注”。

有一次,他坚持说被猫抓了,非要打破伤风针。我下班后立刻带他去医院,医生检查后说没有大碍,但可以打针预防。
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哪怕连打几针也毫不退缩。
几次类似的“小病”之后,我终于彻底明白:他需要的不是药物治疗,而是无条件地爱和完全的接纳。
当我开始这样去做,奇迹悄然发生。那些莫名的“病痛”不药而愈,更让我惊喜的是,他对妹妹的态度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变。
“妈妈,哥哥今天送我礼物了!”“过马路时哥哥抱着我过去的!”女儿开始兴奋地和我分享。

儿子住校回来,会主动给妹妹带小礼物。如今,他看妹妹的眼神总是笑眯眯的,满是爱意。从前那句挂在嘴边的“烦死了”,早已不见踪影。
最让我感动的一次,是我们外出时,女儿因不能去游乐场而在车上哭闹。正当我束手无策时,儿子主动说:“妈,交给我。”
他上前抱住妹妹,轻声细语地哄着,不过三言两语就让她平静下来。

那一刻,我看着这个曾经自己也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如今已能给予他人温暖和力量,心中满是欣慰。
孩子的改变,让我深深相信:当父母率先改变,用爱与智慧浇灌这个家时,每一个成员都会在不知不觉中,生长出最美好的模样。
成长心语
(...)
善良为根,主动为翼
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我最大的感触是:心甘情愿、自己主动想去学,效果远比别人催促要好得多。
正是内心那种强烈的成长渴望,促使我找到了王纪琼院长。
其他老师的课程也让我受益匪浅。比如海勇老师说的:“你不会喜欢一个你欣赏的人,但是你肯定会喜欢一个欣赏你的人。”
我把这句话用在了工作中,让我体会到人人都渴望“被看见”。

最后,我想起陈总说过的话:“一直以来,是你的善良起到了重要作用。”我深以为然。
也许正是因为我始终秉持一颗善良之心,才拥有了这份好运,最终有幸遇见了王纪琼院长和心时代这个平台。
我坚信,在心时代这个精神家园的持续滋养下,未来的我,一定能在研习院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这就是我的故事,一个关于破局、成长与新生的真实故事。

小编有话说!
(...)
如今,家圻老师不再是那个只会埋头苦干的产科护士,而是一个在职场、家庭、亲子关系中游刃有余的践行者。
老公系上围裙的身影,儿子拥抱妹妹的温柔,婆婆真心接纳的目光,都是这段成长之路最动人的见证。
希望未来的路,家圻老师将继续带着这份专业与爱,在守护万家心安的路上,点亮自己的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