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愈来愈好 哆来咪
时间:2025年10月10日
前言
打破自我消耗的循环
比如,有的人在工作中遭遇客户刁难,满心愤懑却连一句反驳的话都说不出口。
这份压抑没有当场释放,反而在回到家后彻底爆发,陷入无尽内耗,甚至崩溃到歇斯底里。
正如佩琳老师所说:“别人只欺负你一次,你却把这份痛苦反复回放,相当于和那个伤害你的人一起欺负自己。我们绝对不可以这样!”

很多人不敢维护自己,总习惯性地追溯原生家庭的影响。
就像有人提及童年面对强势的母亲,逐渐失去了反抗的底气,以至于成年后和同事产生矛盾,只会僵在原地、沉默不语。
但我们终究要清醒:原生家庭是无法选择的过往,可成年后的人生,选择权握在自己手里。

当我们再次遇到冒犯时,不妨把它当作一场必须面对的课题。
哪怕只是试着说一句“你这样说,让我很不舒服”,哪怕反击的结果不尽人意,只要为自己迈出这一步,内心那个怯懦的“小孩”就会多一分成长。
真正的优雅,从不是在委屈里妥协,而是有能力守护自己的感受。
你的尊严,无需他人认可
总有人顾虑“女人反击会丢失体面”,可当我们自己都不愿意站出来维护自己时,又能指望谁来为我们撑腰?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多数人不会轻易招惹敢于“撕破脸”的人。
当对方无视我们的尊严时,所谓的“面子”是最无所谓的东西。如果执着于所谓的“体面”,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内耗。

如果暂时没勇气当面反击,也可以私下练习——对着空气模拟反驳的场景,把声音录下来,直到骂得痛快、解气。
要知道,创伤的形成,往往是因为我们在伤害面前选择了沉默;而成长的开始,就是从第一次保护自己开始的。
亲密关系中的智慧“攻击”
比起在职场中的被动受气,亲密关系里的情绪表达更容易让我们陷入另一种困境。
当亲密关系发生冲突时,有的人选择直接“怼回去”,虽然当下觉得爽快,但会因不会收场而留下满地狼藉,甚至事后被愧疚和恐惧包裹。

这恰是许多人的写照——要么憋在心里生闷气,要么发泄后又陷入自我指责,始终找不到平衡。
佩琳老师的点拨一针见血:“要怼,不能生闷气,但怼完后不能拍拍屁股走人。你需要学会在释放攻击性后,知道如何挽回感情,甚至让关系升温。”
亲密关系中的“攻击”,从来不该是单纯的情绪发泄,而要带着“解决问题”的目标。

你的目的不是为了赢过对方,而是让彼此更了解对方的需求,让感情往更紧密的方向走,让家庭更加稳定。
这里有一条不可触碰的底线——那就是绝不能当着孩子的面攻击伴侣。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也需要父亲的权威感。若父亲的形象被不断否定,孩子会失去安全感,也会失去在犯错时被“规矩”约束的底气。
家庭从来不是战场,哪怕有矛盾,大方向也应是“一切为了我们越来越好”。
刚柔并济,才是亲密关系的智慧
而真正有智慧的相处,是“刚柔并济”的平衡——该表达不满时不憋屈,该柔软挽回时不固执。
很多人在伴侣面前“很刚”,其实是自己内在力量不足的表现。正因为没有安全感,才要靠“强硬”去武装自己。
当你内心足够有力量时,反而会变得柔软,接纳伴侣的不完美,也懂得引导他为家庭付出。

其实,亲密关系里的“争吵”也有价值。人在情绪激动时,往往会卸下伪装,说出最真实的想法。关键在于,争吵后你是否能抓住这份“真实”,去理解对方的恐惧与需求。
比如发泄后,不妨试着撒个娇说“我就是欺负你,谁让你惹我不高兴”,再顺势让他帮个小忙。这样既守住了自己的情绪,又给了他被需要的感觉,反而能让彼此的感情升温。

该欣赏时不吝啬肯定,该批评时不模糊底线,让伴侣在你的柔软里感受到温暖,在你的边界里懂得尊重,这样的关系才能长久保鲜。
无论是面对外界的伤害,还是经营亲密关系,核心从来都是“带着智慧爱自己”。
不做忍气吞声的人,也不做发泄后失控的人;既敢直面伤害,也懂柔软挽回。
愿我们都能在“反击”与“包容”中找到平衡,既保护好自己,也能经营好身边的关系,活出有力量、有温度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