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雪白
时间:2025年10月19日
|前言|
三类家长,三种回应
(...)
当孩子犯错时,你的选择是什么?
在家庭教育中完成升级的家长,善于将每一个问题转化为宝贵的教育契机。
要么借此提升孩子的能力,要么以此收获更紧密的亲子关系。

而尚未找到方法的家长,很可能会把教育孩子的机会变成一次指责孩子的机会,让家庭陷入指责与内耗的循环当中。
成为孩子的教育观察者、教育引领者和教育回应者。
——王纪琼
所谓“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遇。当问题出现时,我们首先要问自己:这究竟是 “修理”孩子的时机,还是一个真正 “教育”孩子的机会?
以下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家长的应对方式。
第一类家长
(...)
批评指责型
当孩子发现作业忘在学校时,家长立刻火冒三丈。
“你怎么这么粗心大意?跟你说了多少遍了,放学前要检查书包!像你这样不操心,将来能做成什么事?我看你就是故意的,不想写作业是吧!”
这类家长陷入了“问题归因”而非“问题解决” 的误区。

混淆行为与人格
家长将孩子一次偶然的“忘作业”行为,直接上升为孩子的人格定性——“粗心”、“不负责任”。
这种贴标签的行为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产生“我就是个粗心的人”的负面自我认知。
情绪宣泄代替教育
家长的批评,与其说是帮助孩子指正错误,不如说是自身焦虑与愤怒的宣泄。
这无法帮助孩子避免再犯,只能让孩子感到恐惧。

削弱求助能力
这种指责的沟通方式关闭了亲子对话的通道。
孩子未来遇到困难时,会因为害怕被家长指责而选择隐瞒,而不是向父母求助。
第二类家长
(...)
焦虑包办型
孩子的作业落在学校,家长比孩子还急:“哎呀!这可怎么办呢?明天老师就要检查了!你快想想到底是不是放学校了?”
“要不我给你班主任打电话问问!算了,算了!我现在开车去学校一趟,看看能不能拿到,你下次可不能再这样了!”

整个过程中,家长风风火火,孩子反而成了一个不知所措的旁观者。这类家长陷入了“责任感剥夺” 的误区。
从今天起,我要做我们家的定海神针。不慌乱、不焦虑、不难受、不指责、不痛苦、不纠结。
——王纪琼
越位与包办
家长用自己的焦虑行动,取代了孩子本应承担的责任。
于是,孩子失去了体验后果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养成依赖心理
孩子会形成“遇到问题总有爸妈兜着”的思维,难以培养出真正的责任心和独立性。
他们的内在驱动力是“为了避免父母的唠叨和麻烦”,而非源于“管理好自己的事情”的自主意识。

传递无力感
家长的大包大揽,本质上是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不行,没有我,你处理不好任何事情。”
家长大包大揽的行为会削弱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家长亲手剪断孩子的翅膀,还怪孩子不会飞翔”,这句话听起来很扎心,但我们替孩子包办一切的行为,不正是如此吗?
第三类家长
(...)
冷静赋能型
孩子说作业忘在学校了,家长选择了冷静面对——没有代替他解决,也没有批评指责。
因为他们深知,空洞地指责“粗心”无济于事,理解背后的原因才是关键。

家长耐心倾听孩子的复盘:“我怕忘东西,特意把作业装进了大书包。但后来觉得东西不多,就没背......”
家长倾听孩子诉说原因,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支持。
随后,家长询问孩子“该怎么办”时,孩子主动提出让爸爸带他去学校拿,并分析了学校的开门时间。

在整个过程中,家长让孩子全程主导,自己只从旁配合。这样,孩子不仅复盘了事件经过,还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受孩子不完美
家长们要坚信,我们养育的是一个正常的、会犯错的孩子,而不是一个永不失误的圣人。
将心比心,我们自己也常忘带钥匙、忘带文件。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容忍孩子犯错呢?
这背后往往是“完美主义”心理在作祟——我们渴望一个完美的孩子,其根源往往是希望通过这份“完美”,来证明自己是成功的父母。

犯错是学习的机会
家长应将孩子犯错视作一个绝佳的“教育时机”,而非单纯的“麻烦”。
家庭,本应是孩子犯错成本最低的安全港湾。我们理应给予孩子犯错的空间——作业忘带了,跑一趟去拿便是。
有的家长宁愿花时间指责孩子,可有这功夫,问题早已解决。
关键在于,我们必须分清:你究竟是在教育孩子,还是在发泄情绪?
“和善而坚定”的教养智慧
(...)
如何让孩子从“逃避”走向“担当”?
那有的家长又担心了:如果不批评孩子,他就不长记性,下次还不上心怎么办?
这种想法源于一个常见误区,即认为“恐惧”和“痛苦”是驱动进步的唯一动力。
事实上,外在的批评与惩罚只能带来短期的、被动的约束;而真正能让孩子牢记于心的,是其内在萌发的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减少“逃避”心态
孩子因为害怕被责骂,会将精力用在“如何隐瞒错误”或“如何推卸责任”上,而不是思考“如何做得更好”。
家长情绪稳定地引导孩子解决问题,正是在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担当”能力
孩子会从这次经历中总结:“下次我一定要检查好书包,无论如何都把大书包背上,因为跑这一趟太耽误时间了。”
这个结论是孩子自己得出的,远比我们强加给他的要深刻得多。

从“要我负责”到“我要负责”
孩子一旦感受到被信任与支持,并通过自身努力解决了问题,便会体验到一种掌控感和成就感。
这会激励孩子主动管理自己的事务,因为他想再次感受那份“我能行”的力量。
这正是现代家庭教育所倡导的“和善而坚定”的典范:用和善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和错误,用坚定引导他承担了行为的后果。
在孩子犯错后,家长没有替孩子解决问题,而是赋能于他,让他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
这看似“多费了功夫”,实则是在孩子心中埋下了责任、担当与解决问题的种子,其价值远比一次完美的作业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