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智慧的海燕
时间:2025年10月22日
前言
在文聪老师《私人定制家庭陪伴赢》的连线答疑环节中,一位学员倾诉了自己在处理父母家的事情上的困惑。
她看到父母家里脏乱,碗堆着不刷、地不扫,衣服堆积如山,更让她生气的是爸爸当着她的面把痰吐到地上。
她每个周末都得过去干活,身体特别疲惫,一边干活一边觉得特别委屈,感觉焦虑。

我的察觉
停止抱怨,做生活的“自救者”
这让我想到了我家的情况。偶尔早上时间紧没拖地,我妈就会自己动手,但次数多了,她就会感到委屈。
尤其是近几个月,我在外学习,先生又要上班又要接送孩子,家务自然就搁置了。
有时先生下夜班在家,也想不起主动做点什么。我妈干了活,看到我先生在家,就觉得他应该分担,矛盾由此产生。

本质上,我妈无法忍受一天不打扫,所以去做了;但做了之后,又因感到不公平而委屈。
而我先生,除了忙,也因多年来总有人在他之前动手,环境从未乱到他无法忍受的地步,所以他缺乏打扫的动机。
过去,我总试图给我妈分析这个循环,劝她“要干就开心地干,不想干就别干,别消耗自己”。

文聪老师说的“改变自己是成长,改变别人是战争。”这句话与王纪琼院长所说的“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之前的做法,无异于“神经病”。
改变自己是成长,改变别人是战争。
——文聪
而文聪老师点破了责任的真相:责任,是你被动承受的,还是主动揽过来的?这种情况下的模式永远是“看不下去→主动去做→抱怨别人”。
这就像那位学员的爸爸当面吐痰,因为他知道女儿会收拾,这积累的不是“福报”,而是“怨气”。

我反思自己在学习之前,也陷入了同样的模式:看不下去→主动收拾→在某个节点抱怨先生。
当怨气积攒到一定程度,就爆发一场战争,情况会稍有改观,然后进入下一个循环。
好在学习让我打破了它。现在我做家务,是为了自己心情舒畅。当我不再把自己放在“付出者”和“受害者”的位置上,委屈和怨恨也就随之消散了。
我的察觉
停止抱怨,做生活的“自救者”
就如同文聪老师所讲:“这都是我们的选择。”
选择一
我干得开开心心,把这当作尽孝心,比去庙里烧香得来的福报还大。
选择二
如果我觉得累、觉得委屈,那我选择不干。

这位学员的困境在于“各要一半”:既想践行孝心,又无法排解内心的委屈,这种矛盾的心态正是痛苦的根源。
生活中的许多痛苦,往往就来自我们“既要…又要…还要…”的贪婪心理。
因此,她表面上面临的是父亲家的脏乱环境与周末繁重的打扫压力,特别是随地吐痰等不良卫生习惯。
但本质上,这反映了以下三个更深层的问题。
责任边界模糊
将父亲能接受的环境问题,转化为自己“必须解决”的问题。
付出与回报的错位
期待用付出换取家人的改变或认可(如希望父亲配合用纸杯吐痰),当期待落空时,就会产生很多委屈。
受害者心态
“不得不做”的叙事,每一次重复都在累积无力感;父亲故意将痰吐到地上的行为,无异于对这种感受的又一次强化。

关键的解决路径在于“清醒选择 + 承担后果”:要么心甘情愿地做,不带怨气;要么坦然放下,不感到内疚。
干净整洁是你的需求,并非你父亲的需求。
同时,要彻底打破“付出就必须被看见、被回报”的幻想,这其中也包括期待父亲改变吐痰习惯这类具体行为。
文聪老师的分析让我豁然开朗。
同时,非常感谢这位学员的分享,让我在别人的故事中照见了自己,获得了成长。
衷心感谢这位家人的无私分享,也感恩文聪老师的透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