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在初三儿子的班级心愿单上,看到别的孩子都写着“考上某某高中”,唯独他郑重写下“获得游戏称号”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一股无名火蹿上心头,还是能按捺住情绪,尝试理性分析?
我们总急于将孩子拉回“正轨”,却未曾察觉,更需首先审视的,或许是我们自己手中的“导航仪”是否定错了终点。

海勇老师《学习军师方案班 · 高级》课程现场
提问梳理(节选)
放学,儿子(初三)拿着手机看班级群里老师发的消息,是一张图片,儿子说那是班里每个人写的本学期的愿望。
我问儿子:“儿子,你写的啥?”,儿子说:“不告诉你。”

海勇老师《学习军师方案班 · 高级》课程现场
等他走后,我打开群里的消息图片,发现:别人写的都是考上某某高中,而儿子写的却是:获得某某游戏称号,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的领导,做守法公民。
学员精准提问
我一看他写的这些就立刻上火,觉得儿子都已经上初三了,他心里难道只有游戏吗?不清楚自己该干什么吗?还是说故意气老师跟老师作对呢?还是心里真的就是这么想的?

提问梳理
老师回复
“在众多的愿望里,你看到的是气愤,我反而看到了孩子的与众不同。”
“你看到了孩子不配合老师,我看到的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人云亦云。”
海勇老师金句分析
海勇老师与学员对立的见解,让我们对孩子写下“获得游戏称号”的愿望有了更完整更理性的认识,也看到了“我”对儿子的投射。
直白地说,你的孩子是一枚“璞玉原石”,但你是不是一位专业的“鉴宝师”呢?

海勇老师《学习军师方案班 · 高级》课程现场
其实,教育最本质的,如果用一句话表达就是:看到并肯定孩子已经拥有的资源,别无其他!
——王海勇
“你发现了什么吗?”
“接下来,我可能会带着好奇心去和他一起探讨为什么会这么想?为什么会这么写?”
带着好奇心去探索一下孩子的心理过程,让自己和孩子都能感受到心在一起的感觉,这才是教育的底色。
——王海勇
“还有一种可能,孩子没有说出什么结果,但是至少孩子可以感觉到你对他的关注和善意的提醒。”

海勇老师《学习军师方案班 · 高级》课程现场
海勇老师金句分析
在答疑中,海勇老师经常会将自己“学员化”,给出“如果我是你,我会这样做/说”的实操性建议。
也相信跟着海勇老师走完《学习军师方案班 · 高级》180天的陪伴历程,在教育孩子方面会产生“海勇老师附体”的神奇效果!
“其实,孩子的表现是一面镜子,从你的描述里能看出有两点问题。”
“一是太过于认真,二是太焦虑。”
“你可以停下来借助这件事分析一下自己的焦虑在哪里?是什么?”
海勇老师金句分析
海勇老师讲过一个观点:我们始终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也即“我”要回归自身,为自己的“上火”负责,通过自己“上火”的信号深入地觉察自己。

海勇老师《学习军师方案班 · 高级》课程现场
海勇老师在点拨时给出了答案:对孩子获得游戏称号愿望的不接纳,表明了“我”的焦虑和过于认真,也即“我”的匮乏。
有了答案就有了改进的方向:改变自己,让自己稳定下来,做一个灵动的父母。
孩子的问题都是我们自身问题的外在投射。(当我们改变自己的状态的时候,孩子这个外在投射也会逐渐地改变)
——王海勇
这比起改变孩子而言方向更对(否则孩子就是你的“替罪羔羊”)更易做到(改变自己是可控的)且更有效(否则就是加剧孩子的焦虑情绪,扩大孩子的课题)!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是一个可以从生活的镜子里不断看到真相的人。
——王海勇

老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