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忻玥
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前言|
主动破局
(...)
你可以这样回应,而非默默承受
面对老公的挑剔,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认清真相:要明白这是他的课题,是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爱的方式出了问题。
我们只需要保持安静,给老公一些时间让他消化情绪。
导师班学习目标:行为和心匹配同行。
——王纪琼
如果感觉情况可控,可以试着对他说:“老公,你大声说话我能听懂,温柔地说我也能听懂。但后者让我感觉更舒服,也更容易接受,希望下次你能温柔一些。”

过两天,再找个机会复盘这件事:“老公,你看谁谁家总是乌烟瘴气、鸡飞狗跳的,我可不希望咱们家也变成那样。要不,我们好好聊一聊?”
如果他愿意聊,那最好;如果他不愿意聊,说明时机还未到。
如何与老公沟通?
(...)
从老公的两种反应进行回复
老公,听你说满意,那我就放心了。本来还觉得孩子的学习有点问题,听你这么说,我心里就有底了。
不过,有句话不知道说了合不合适?以后咱孩子若有点啥问题,你可别把责任都推到我身上,咱俩要共同承担。

你不满意,其实我也不太满意,你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接话技术的重点是要打掉彼此间的对抗之心,当对抗的情绪在不断的接话中逐渐柔软起来的时候,才能真正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王纪琼
“有办法”
你有办法那真是太好了!以后就以你为主,我全力配合。
明天,我把学校的主要联系人信息换成你的,有啥事儿你直接和班主任联系。

“没办法”
说实话,老公,我也没有办法。
以前我没学习的时候,总是冲你发脾气,现在我学习了,不会再因为你的说话口气和态度跟你吵架了。
但在孩子教育这方面,我需要你的支持。既然咱俩都没办法,要不找找人,看看谁能帮到咱们......
追根溯源
(...)
他的“挑剔”,源于未被善待的过去
挑剔具有两面性,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种。
积极影响
源于爱与创造的挑剔是积极的,最终指向共同成长。
它既指出不足,又提供建设性反馈,还伴随耐心指导和持续改进。
消极影响
而源于恐惧与匮乏的挑剔则是消极的。
内心的不安会转化为对他人的指责、贬低或各种不满,一切都在传递“你不够好”,最终消耗能量,破坏彼此的关系。

文聪老师现场精彩授课
文聪老师说:“喝眼前水,吃眼前饭,珍惜眼前人。”
一个人对当下不满,往往意味着对过去未曾释怀。
如果连妻儿都难入丈夫的“法眼”,不妨追溯他的原生家庭,看看他背负着怎样的过往走到今天。

我们要做的是理解与共情,成就与赋能,就像把养“坏”的孩子重新养一遍,成为另一半的稳定客体,陪伴他面对困难,重温童年未解的痛苦。
我们的新生家庭是孩子的原生家庭,我们与其去疗愈原生家庭,不如去建设好孩子的原生家庭。
——王纪琼
当老公的内在人格足够强大,足以与“内在父母”和解,便不会将原生家庭的创伤带入新生家庭,也不会将应激反应投射在妻儿身上。
当他的心智真正成熟,便不会再任由情绪肆意宣泄。
看清真相
(...)
他的“债”,不是你该背的锅
困住自己的往往不是别人,而是对他人评价的过分在意。
在《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中提到了人生有两种心理病症:一种是“神经官能症”,总觉得都是自己的错;另一种是“人格失调症”,认为全是别人的问题。
老公的挑剔,往往是其“内在小孩”在叛逆。表面上看是在斥责妻儿,实际上是在对抗记忆中的父母,以此来完成由内而外的攻击转化。

海勇老师正在精彩授课
海勇老师说:“叛逆是神经成熟的勋章,其背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神经革命。”
正如客体心理学创始人克莱因所指出的——挑战父母权威,恰是孩子剥离理想化幻象的必经过程。
海勇老师也因此提醒我们:“今天那个对你说‘不’的孩子,正是在学习明天对世界说‘是’的能力。”
托举成长
(...)
为未来幸福,滋养现在的他
原生家庭的“债”,凭什么你来还?因为爱,因为还想走下去,为了新生家庭的幸福。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继续做环境的“囚徒”,还是成为生命的“王者”?这一念之转,便能撬动万念相随的人生轨迹。

正如王纪琼院长所言:“顺者人,逆者仙。”顺着代际创伤的惯性,逆着受害者身份的旧我。
当你不再承接投射,便斩断了恐惧的传承;当你确立情感边界,便重建了内心的疆域;当你用清醒的“不”回应苛责,便是用坚定的“我”重塑法则。

从他“为什么这样对我?”转向“我如何回应这一切?”;从“我无法改变!”转向“现有条件下,我能做何选择?”;从“都是我的错!”转向“这是我需要承担的课题!”。
最终你会发现:从“囚徒”到“王者”,并非更换了舞台,而是切换了视角,重写了自己与世界的相处剧本。
当你内在称“王”,万念皆成臣民,万物亦为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