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阳而生成为光
时间:2025年11月3日
前言
如何照亮那些被唤醒的情绪
往期课程中有一个令人深思的案例:张兆鹏老师提到,有位学员的情绪表达不够饱满,需要“种一颗种子”,让那些被压抑的真实情绪有时间生长、有空间呼吸。唯有如此,心理咨询才能真正触及心灵深处。
这句话引发了我们更深层的思考:那些被唤醒的情绪,如果没有机会得到后续的滋养和处理,会不会反而造成伤害?

张兆鹏老师的回答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真实,一定要配合舍弃。人必须学会放下一些东西,才能触及生命的本真。”
“当我们开始思考一件事时,大脑总是先被那些‘万一’所占据——万一失败、万一受伤、万一后悔......这些‘万一’,正是我们需要放下的执念。”
张兆鹏老师还用量子力学中著名的“薛定谔的猫”作比喻:“盒子里的猫是死是活,在打开盒子的那一刻,其实与观察者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

“同样,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带着怎样的能量工作,也将直接影响到咨询的走向和结果。”
“当我们与来访者心灵共振时,要带着完全的善意与真诚去祝福他。在这样的能量场域中,他一定能获得滋养。”
“但如果我们带着自我怀疑、犹豫不决的能量,那么我们所担心的那些负面结果,很可能真的会发生。”

如何实现真正的心理转变
张兆鹏老师分享了他的领悟:无中可以生有,有不能生无。
兆鹏老师说:“请大家想象一下我手中有一个小球——在这个想象的过程,就是‘无中生有’。”
“但一旦你的心中有了小球的形象,就无法再回到‘无’的状态了。这就是‘有不能生无’。”
这个看似抽象的哲学观点,在心理咨询中有着实际运用。

当咨询师感觉无处着手时,可以带着真诚的祝福,去激活来访者内心深处本就存在的情感。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疗愈。
兆鹏老师进一步借用“能指”与“所指”的概念加以阐释:有效的心理干预必须同时具备“能指”(概念)与“所指”(具体对象),二者的结合才能在现实中引发真正的转变。
兆鹏老师举例讲解
张兆鹏老师举例说明:“为什么很多感恩训练效果有限?因为他们往往是为了感恩而感恩,只有空洞的‘能指’,却没有真实的‘所指’。”

“而我倡导的是——当你与我产生真实的连接,我因此生发出的感恩之情,就对应着具体的‘所指’;而我心中形成的‘感恩’念头,就是‘能指’。这样的感恩才是鲜活、有生命的。”
“破坏”之后,自然会有融合
紧接着,这位学员提出了一个困扰许多人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表达真实感受(包括必要的冲突),又要维护重要关系,这二者该如何平衡?”
张兆鹏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你只需要专注做好当下该做的事,融合会在切割后自然到来。”
兆鹏老师举例讲解
兆鹏老师以自己与母亲的相处为例:“虽然我经常直言不讳地‘批评’妈妈,但她现在特别开心。”
“因为她透过我这些真实的表达,看到了儿子的本质,理解了我的为人,我们的关系反而更加融洽。”

张兆鹏老师强调:“人与人之间真正的连接,需要先被彼此看见。而有时,冲突恰恰是让双方真正看见彼此的途径。”
“母亲就是母亲,她养育了你。无论她有多少不足,这份恩情是真实存在的。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你可以坦诚地表达自己。”

“当你勇敢地展现真实的自我后,母亲才会开始反思:原来我的孩子承受了这么多委屈,原来我之前的方式有问题——这时,真正的理解就发生了。”
“当真实的感受与生命的连接汇聚在一起,转化与宽恕就会自然发生,并不需要刻意去设计什么‘完美闭环’。”
一场关于思维与生活的深度赋能
在这场深夜对话中,充分展现了张兆鹏老师《心理咨询实操班》课程的独特价值——这不仅是心理咨询技术的传授,更是一种生活艺术的启迪。
正如主持人在总结时所说:“张兆鹏老师的课程虽以心理咨询为名,其意义却远不止于此。”

这是一门关于自我与外界关系的智慧之学。无论我们身处什么行业、扮演什么角色,只要在与自我和世界的对话中仍存困惑,这门课程都值得用心学习。
用心理咨询师的思维高度来面对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赋能。
真实,必须配以宽广的胸怀。
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既需要直面真相的勇气,也需要接纳不确定的智慧,更需要悲悯生命全部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