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伟
时间:2025年11月6日
前言
在亲密关系中,有一种常见的互动模式是“竞争”。这种模式在多子女家庭出身的人身上尤为明显。
那些在原生家庭的同胞竞争中处于弱势、总觉得自己不被父母重视的人,往往在结婚后很容易不知不觉把伴侣当成竞争对手。
在这种竞争模式中,核心并非解决问题,而是伴侣之间谁输谁赢。

回想我们在婚姻中的诸多冲突,事情真的到了非吵不可的地步吗?其实未必。关键在于“谁赢了”——赢的人会感到自己在家庭中地位更稳、权力更大。
正因如此,伴侣在产生意见分歧时,才会不断冲突与对抗,这本质上是一场对关系主导权的争夺。
亲密关系中的权力竞争
我们为何把爱人变成了对手?
当初口口声声互相说爱的两个人,现在连小事都不肯退让——茶几摆左或右不愿妥协,橱柜颜色不询问对方意见,你提议“孩子学画画”,他偏说“街舞更有用”。
伴侣之间出现这种“竞争”,究其根源,核心原因有两点。

用争吵掩盖悲伤
我之所以为这些小事争执,是因为内心的失望;我之所以说出最难听的话,是假装自己“根本不在乎你”。
我害怕直白袒露委屈会被说“矫情”,于是只能用争吵来掩盖悲伤。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不是在乎小事,而是觉得你不重视我。”
最终,我成了一个说着最狠的话、却装着最无所谓的人,无非是想让你觉得——“我根本不在乎你”。

用“赢”换取安全感
在亲密关系中,一个人越是缺乏安全感,往往越倾向于争夺输赢。
因为只有“赢了”,才会感觉“这段关系由我掌控”,内心才能获得一丝踏实。
常有人说:“结婚后千万别认错,认错了就会被看轻、失去地位。”但实际上,越害怕认错的人,内心往往越不自信。
一旦被灌输“永远不能输”的观念,就容易陷入必须赢的执念,反而让婚姻关系变得更糟。

王纪琼院长曾说过:“小孩才有对错,成年人只有利弊。”这句话揭示了两种权力斗争的本质不同。
孩子与家长的斗争虽也涉及安全感,但双方地位悬殊;而夫妻作为平等伴侣,其斗争的核心,正是为了维系关系中的安全感,争夺那个“谁说了算”的位置。
当爱变成权力斗争
我们赢了道理,输掉了什么?
有个咨询案例非常典型:一位妈妈在娘家住了20多天,内心纠结是否该主动回去,她觉得如果丈夫不来接,就是自己“输了”,很没面子。
而整件事的起因却十分荒唐:夏天孩子在空调房,妈妈给他穿上兜肚后,还想加一条毛巾被护住肚子;丈夫却觉得太厚,认为把兜肚往下拉一拉就行。

结果两人一个往上盖被,一个往下扯被,最后竟把毛巾被扯烂,还吓哭了孩子。妈妈一气之下,抱着孩子就回了娘家。
其实,只要把空调温度调高一点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但这位妈妈纠结的早已不是孩子冷热,而是“丈夫不来接我,是不是认为我不占理”。
她在意的也不是孩子穿多少,而是“我不能输,输了就会失去家庭地位”。

婚姻中的冲突未必全是坏事。从“情感滋养”、“关系联结”和“情感流动”这三个心理需求维度来看,争执至少说明彼此的情感仍在流动,关系仍保持着较强的联结。
尤其在婚姻初期或孩子尚小的时候,这类竞争型冲突更为常见。哪怕吵得鸡飞狗跳、说过“谁不离谁是狗”这样的气话,也恰恰反映出婚姻中仍有活力。至少彼此还在乎,还想靠近,只是暂时没找到正确的方式。

而那些所谓“结婚几十年从没红过脸”的关系,反而更值得警惕。这往往意味着一方长期压抑自我,不敢表达真实感受;或是情感已完全阻塞,连争吵的欲望都已消失。这种状态是反人性的,也很难健康长久。
当然,情感流动过度也非好事。如果天天激烈冲突且长期持续,只会过度消耗彼此,让人失去继续下去的激情与信心。
因此,冲突本身并非洪水猛兽,但我们需要警惕它不断消耗直至“耗死”感情的可能。
停止婚姻内耗
3个问题打破"为争而争"的循环
如何避免陷入“为争而争”的循环呢?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时常自问。
·这次争吵,我是真的想解决问题,还是想确认自己在关系里的地位?
·那些小事,真的值得吵到不可开交吗?
·从“情感滋养、关系联结与情感流动”这三个维度来看,这样的争吵究竟是在推动关系发展,还是仅仅停留在对抗层面?
婚姻中,“竞争型互动”很常见,但我们必须看见争吵背后的脆弱:那或许是“我怕你不爱我”,也可能是“我怕在你心里没分量”。

婚姻从来不是一场必分输赢的比赛,而是两个人并肩同行的旅程。
唯有放下“必须赢”的执念,看清彼此愤怒之下的期待,争吵才能化为沟通的桥梁,而非伤害彼此的武器。
我的成长印记
不争输赢,自有底气
文聪老师说:“缺乏安全感的人,总容易过分在意输赢。”这句话深深戳中了我。
作为一个从小安全感匮乏的人,在学习成长之前,我遇事总爱较真,非要争个高低才肯罢休。尤其是在亲密关系里,常常为一点小事纠结对错,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没有必要。

通过不断学习,我慢慢学会了平静面对输赢。我明白了,这世间本没有绝对的输赢与对错,不过是每个人所站的视角不同。
如今无论是在亲密关系还是其他人际交往中,我不再执着于争个高低上下,反而更懂得了包容与理解。

这份转变,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成长的力量。我意识到,安全感从来不是向外抓取得来的——即便得到再多,内心也难有真正的踏实。
真正的安全感,只能自己给予自己。如今,我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正在逐渐累积,愈发丰盈。
恭喜自己,终于在与自我的和解中,收获了稳稳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