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奋赢
时间:2025年11月6日
|前言|
敢直面,敢修复
(...)
修复亲子关系的沟通智慧
当孩子跟你说:“妈妈,只要你给我买一双5000块钱的鞋,我就去上学。”你听完啥感觉?又纠结,又生气!
这时候就需要家长敢于直面问题了。你可以问孩子:“孩子,妈妈真的给你买了这双鞋,你就能保证天天去上学吗?你真的能做到吗?”孩子可能会说:“妈妈,我能,真的!”

但有的家长不敢这样和孩子谈,心想:“不买的话孩子更不上学了,5000块也不算啥,给孩子买了吧,不然孩子天天在家多闹人。”
这种退缩的态度,只会让孩子下次敢问你要1万块的东西。
父母必须建立最基本的规则和威严,培养孩子的敬畏心。
——王纪琼
那正确的沟通思维是什么呢?你应该和孩子说:“可以,儿子,妈妈相信你!我们母子俩儿可不能因为这5000块钱的鞋闹矛盾。“
“以前妈妈也给你买过东西,但那时候心里不情愿,是憋着气买的。这段时间我想明白了,我不买你闹,我买了你也不一定去学校。”

“我也想通了,母子感情才是第一位的。别说5000块钱,就是5万块钱,只要你需要,妈妈也给你买!走,咱们买去!妈妈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家长的注意力要放在用这笔钱修复亲子感情上。以前花钱心不甘情不愿,现在花钱是心甘情愿,这完全不一样。

当家长说出“5万块钱我也给你买”时,即使孩子再过分,也不可能真让你花5万块钱。这样说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在你心里,他比钱重要得多。所以,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敢于直面它。
越界则扰,止步为安
(...)
不求不助,是尊重更是智慧
一位家长朋友向我诉苦,说他和上高三的儿子几乎零交流,孩子什么事都不跟他说。
我告诉他:“孩子都高三了,这时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安静,做好陪伴,顺利送考就行了。如果非要强势的介入只会显得生硬刻板,不仅让孩子觉得被控制,反而还更反感。”

奋赢老师帮助这位家长解决困惑
“从小就没好好陪伴,现在却指望孩子什么都跟你说,还得对你的每句话都有回应,这个期待本身就不合理。咱们养的是孩子,不是机器人,没法直接植入程序让他按我们的想法来。”
我们要学会从孩子的内心世界出发,与孩子高效沟通,从而实现认清真相、定海神针、接话技术这三大基本功的训练。
——王纪琼
朋友又说,有一次孩子吃鱼时抱怨刺多,她赶紧挑好一块儿,把刺剔净放进孩子碗里,结果孩子又给夹了出来,朋友为此很生气。

这时,家长又走进了一个误区——孩子可能只是随口一说,并没有请求帮助。家长听一听就好,孩子有权拒绝我们的帮助,毕竟“不求不助”。
家长总想越过边界做点什么,做完还觉得孩子不领情,孩子可真冤!
这就是家长无法接纳当下亲子交流现状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唯有先接纳,才能给彼此呼吸的空间。
真实,胜过完美
(...)
“写得烂”,是开始写作的第一步
我们有些伙伴由于多年没提笔写过东西,却总想把“每日一省”写得特别好,一旦达不到,就自我攻击、纠结难受。
看到别人写相似的事儿、上同样的课,写得那么顺溜,自己憋了一天却没写出几个字,最终只能放弃。
过两天心里还是想尝试一番,可看到别人写得那么好,再看看自己写的拿不出手,又泄气了。如此反复,最终一篇也没写成。
对待写作这件事,我们要有曹操战败之后那种“胜败乃兵家常事,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解决者心态。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所以,不是怕“污”了别人的眼,而是你自己不敢面对自己那尚且生涩的文字。
我也是从写“下雨天没事干,在家打孩子”开始的。那时生活一地鸡毛,无聊无趣,毫无价值感。现在文章写得手到擒来,要是没有这么多年的学习积累,怎么可能做到?

奋赢老师的文章获得一致好评
所以,我们要直面问题,允许自己写得“烂”,允许自己词不达意。正是这种接纳,才能卸下心理包袱,让写作持续下去。
用接话技术接住孩子的语言、情绪、行为、感受等等扑面而来的东西,再然后用科学的沟通方式来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王纪琼
我有一位朋友平时就写她的日常生活。有时写“老大玩手机过度,她痛苦难受”;有时写“辅导老二写作业,气得快自闭”;有时又写“看到爱人的责任心,感受中年自己的不容易......”

这不就是我们生活的一角吗?她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真实的生活和感受,流量却噌噌地上涨,每篇阅读量都达到几千上万。
我也从无人关注,到现在时不时有朋友在我的文章下面进行反馈。摊开本子,打开电脑,写,就是解决之道!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说:“今北方仍由我所据,数十万雄兵俱在。赤壁之败,不过癣疥之疾。待我回许都,休养生息,必卷土重来,再报此仇!”

家长向奋赢老师道谢
我们看着未完成的文章,也可以笑谈:“今日文笔滞涩,词不达意,不过一时之困。我胸中丘壑仍在,积累未失分毫。”
“此番修整,静观佳作,涵养心神,明日再战笔砚,必能文思泉涌,下笔有神!”
直面 · 接纳 · 解决 · 升华
(...)
将问题“废墟”变为成长“基石”
不管孩子的问题有没有解决,至少我们练习了无条件的爱。不管文章有没有写完整,在构思的过程中我们也复盘了经历的事。
所有事情都有两面性,问题的另一面往往是契机。所谓升华,就是把问题的“废墟”变成成长的“基石”。

所以,无论是面对一个“为难”你的孩子,还是一个“写不动”的本子,路数从来都没变过。
·直面——“这事儿最坏能咋地?”
·接纳——“好吧,现在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解决——“那我现在能做的事儿有什么?”
·升华——“这件事,让我学到了什么?”
套路简单,贵在动手。现在,你是先解决跟孩子的沟通,还是先打开本子,写下你的第一行“省”呢?
美文分享
(...)
今日看到一段话,分享给各位小主
蝴蝶不必向苍蝇解释花香,雄鹰无需向麻雀证明天空。
一个人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是不再需要外界的认同感,成长中最动人的蜕变,不是获得多少掌声,而是终于学会在喧嚣中安静地做自己。
那些曾让你辗转反侧的同事的闲言碎语,亲友的指指点点,陌生人的评头论足,终会化作成长路上最轻描淡写的风景。
人生不是考场,你不需要向任何人交卷;生活不是舞台,你不必为每个观众表演。
你既要有关你什么事的底气,也要有关我什么事的豁达,在别人的世界里随遇而安,在自己的世界里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