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雪白
时间:2025年10月31日
|前言|
当沟通一次次“撞墙”
(...)
你的亲子关系缺了什么?
很多家长为此感到困惑:“明明是想关心孩子的学习,为什么每次沟通都像撞了一堵墙,孩子还总觉得我不理解他......”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往往又气又急,却束手无策。其实,这类无效沟通通常源于两个核心问题。

亲子关系的“底子”是否扎实
深厚的亲子关系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建立,它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体现在那些不加评判的陪伴、真诚用心的倾听,以及对孩子感受的尊重与理解之中。
当孩子在关系中感受到的是安全与接纳,而非评判与压力时,他们才愿意在遇到困难时主动靠近,向你敞开心扉。

亲子沟通的“方法”是否恰当
许多家长输在了这一步:把沟通变成了单向的说教,把对话变成了权力的较量。
真正的沟通,需要家长放下身段,不急于评判和给建议,而是先理解孩子的情绪和处境。
我要变成真才实学的家长,而不是喋喋不休的家长。
——王纪琼
用“发生了什么?你怎么看?”代替“你应该......”;用“我理解你的感受”代替“这有什么好难过的”。
方法的转变,背后其实是视角的转变——从“我要管教你”到“我想理解你”。

关系的深度,决定了孩子是否愿意开口;沟通的技巧,决定了对话能走多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只有在稳固的亲子关系基础上,运用尊重、共情的沟通方式,才能打破那堵“墙”,让真心在亲子之间自然流动。
先懂孩子,再谈学习
(...)
会“闲聊”的家长,才是真高明
很多家长一开口就直奔学习,认为“跟孩子聊天就得聊正事”,可孩子偏偏不买账。
其实,高质量沟通的核心在于“换位思考”与“为情感账户存钱”。你得先走进孩子的世界,摸清他们的兴趣所在。
比如,孩子最近迷哪款游戏?关注哪位球星?是被他的球技折服,还是被他场上的态度打动?追哪部动漫?哪个角色最触动他?
从这些“看似没用”的话题入手,聊孩子真正关心的事,他才会觉得“爸妈懂我,跟我有共同语言”。

这些“闲聊天”并非浪费时间,而是在为亲子关系积累信任资本,就像往“情感账户”里存钱一样。
平时存得越多,等到真要谈学习、讲道理时,孩子才愿意对你敞开心扉。
如果平时对孩子的兴趣一无所知,一开口就是学习,孩子只会觉得“你根本不关心我,只在乎成绩”,心门自然会越关越紧。
不少家长还有个惯性操作:无论孩子想做什么,最终都能绕回“学习”上,甚至把孩子喜欢的事与学习对立起来。

孩子想看电视放松一下,家长立刻警觉:“又想看电视?不能先学一会儿吗?”
孩子约同学出去玩,家长忍不住念叨:“天天就知道玩,作业写完了吗?”
周末孩子想多睡会儿,又被催促:“都几点了还不起?一点上学的紧张感都没有!”
明明是孩子想轻松片刻的小事,却总被贴上“耽误学习”的标签。
久而久之,孩子所有“想快乐、想放松”的念头,都被硬生生与“学习”对立起来。

他会渐渐觉得,只要他做喜欢的事,就是不务正业,而学习,正是剥夺他快乐的主要原因,孩子怎么可能不抵触学习呢?
先听“情绪”,再谈“事情”
(...)
与青春期孩子的沟通法
尤其面对初中、高中的孩子,很多家长总忍不住当“说教者”。
孩子抱怨“作业太多写不完”,你立马说“谁让你白天不抓紧”;孩子吐槽“老师讲课太无聊”,你又接“是你自己没认真听”。
可越说教,孩子越不愿意说——其实对大孩子来说,“愿意跟你说”比“说了什么”更重要。

当孩子抱怨时,先别着急反驳或讲道理,可以先回应“听起来你今天确实挺累的,这事确实挺让人烦的”。
跟孩子沟通的时候,觉察一下,自己散发的是什么样的包子味。
——王纪琼
当孩子说起不着边际的话,比如“我想以后当游戏主播”,也别立马否定孩子。此时,做好氛围的配合者,给孩子足够的情绪价值,才能让聊天继续并深入。

真正的倾听,不是只听孩子的话语和观察他的行为,更要“翻译”他背后的情绪。
比如,孩子吐槽“作业多”,可能是想找个人吐槽压力;他说“老师无聊”,可能是觉得学习没成就感。
能看到这些情绪,才算真的“懂孩子”——只有让孩子觉得“爸妈愿意听我说话,还很懂我”,他才会愿意跟你聊更多,包括学习上的难题。
从“说教”到“支持”
(...)
做能给孩子“情绪价值”的父母
亲子沟通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如果孩子发现跟你说了一件事情后,你既听不懂他的想法,也帮不上忙,甚至可能反过来增添他的烦恼,孩子自然就对你关闭了沟通的通道。

比如,孩子说:“今天物理题太难了,一道都没做出来。”
你若回应“我当年物理也不好”或“肯定是你上课没好好听”,这无异于在孩子的沮丧上再添一把火。
再比如,孩子说:“我跟同学闹矛盾了。”你若不问缘由就说“肯定是你脾气不好,去道个歉”,这会让孩子觉得你根本不站在他这边。

试想一下,当你向别人倾诉自己的烦心事时,对方不仅无能为力,还只会指责和添乱,你还愿意跟他聊吗?
我们有时不愿跟父母说自己的事情,就是怕他们知道了只会干着急或帮倒忙。
因此,想让孩子愿意跟你聊,你必须能提供实际支持,哪怕解不出题,也能陪他梳理思路。
孩子愿意跟你说话,比跟你说了啥更重要。
——王纪琼
没有人愿意向一个“不懂自己,也给不了支持”的人多费口舌,因为感觉“说了也白说,反而更累”。
请回想:你为什么不跟父母聊电脑、聊APP?或许你曾试着教他们用软件,但反复讲解他们仍不会,你便觉得“说了没用,还心累”。

聊理财、聊房价时,他们要么插不上话,要么观念陈旧,你发现无法同频交流,于是慢慢选择了沉默。
孩子何尝不是如此?他兴奋地分享这局游戏通关了,你听不懂什么是关卡,只会打断:“就知道玩游戏,不想着学习。”
他想和同学去打球,你不了解他的社交,只担心:“作业怎么办?”
他说:“这个动漫角色好酷!”你没听过,便否定:“看这些没用,不如多看书。”

孩子会逐渐形成一种认知:我喜欢的,爸妈不懂且总否定,就算我说了,他们也不会理解,只会扯到学习上批评我。
正如你觉得“跟父母聊APP和理财没用”是一样的,孩子也觉得跟爸妈聊自己的事,纯属多余。
既然开口没有意义,还可能招来一顿说教,那不如一开始就不说。

说到底,孩子不愿跟你聊,未必是“叛逆”,而是他从未在你这里获得“被理解、被认同”的共鸣。
这正如,你未能在父母那里找到关于新世界的共同语言。
不做说教者,当好支持者
(...)
想聊学习,就先放下“学习”
先有好的亲子关系,才有高效的沟通;先学会做“懂孩子”的倾听者,再成为“帮孩子”的支持者。
毕竟,孩子愿意跟你聊的前提是:跟你聊天不费劲、不委屈,还能得到理解与支持。

请先放下“一开口就聊学习”的执念,从聊他喜欢的事开始,从认真听他的吐槽起步,从帮他解决小麻烦做起。
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爸妈懂我,也能帮我”时,再聊学习,自然就会顺畅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