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艳
时间:2025年11月16日
|前言|
奖励的价码
(...)
16元买来的幸福感
儿子学校的考试不多,这次的期中考也不算正式。老师在群里说数学有一个100分,但没公布名字。
我猜想是儿子,可又不太确定——毕竟他考前刚因病请假,而且近两个月手机自由后,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手机上。

我内心很矛盾:既希望是他,又希望不是。如果不是,反倒可以借机提醒他提高对手机的自我管理能力。
我们要做教育的观察者,把握好教育时机,做孩子成长的教育引领者和教育回馈者。
——王纪琼
结果儿子回来说,他的数学成绩是全班唯一的满分;英语虽然没有拿到满分,但也是第一;语文没有大考,却是他的强项,小听写也是满分。

所以,我按照我们的约定给他转了16元钱(满分奖励10元,未满分但是第一奖励5元,听写满分奖励1元)。
没想到这16元一转,他有种“幸福来得太突然”的感觉。
当奖励开始加码
(...)
一场偏离初衷的教育竞赛
关于这个奖励的约定,起初是因为儿子喜欢积卡,而我想培养他认真对待每一次听写和测验的习惯。于是,我们约定他可以自由支配自己赢来的钱。
但时过境迁,这学期他对积卡的热情已经褪去。拥有手机后,他的兴趣转向了手机里的小荷包。因此,这16元钱让他脸上溢满了幸福。
后来孩子爸爸知道了,也给儿子转了10元,他更是快乐得要起飞。

爸爸这种突然的奖励对儿子来说算是一个惊喜,但我的喜悦没过多久就被阴云笼罩——因为爸爸接着说:“儿子,上初中后,奖励升级为100元;高中后,奖励升级为1000元······”奶奶听后,也跟着加码。
儿子听到加倍的奖励当然高兴,但我深知,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将“内部动力”转向“外部动机”。
我始终希望培养的是他对学习本身的热爱,而不是为了奖励而学习。
事实上,他现在已经初步进入了这个阶段,而我延续下来的小奖励,更像是一种“小赌怡情”的乐趣。

我始终认为,最高效的学习源于对知识本身的热爱。如果物质奖励就能让孩子学好,那教育就太简单了!
所以,即便儿子这次考得不错,我也没有沉溺于这阶段性的胜利,而是立刻采取了防患于未然的行动。
于是,我立刻和老师沟通了儿子使用手机以来在学校的表现。老师表扬了儿子在主课上学习的投入,也提出在副课上爱说话,嘴碎的问题。
昨晚,我针对老师的反馈跟儿子开启了一次成长对话。
我和儿子的成长对话
(...)
我先给儿子送上了一个9.9元买的打地鼠解压小挂件,因为成绩好的孩子其实是会有压力的。
他们会担心自己下一次考不好,所以从认知上我会经常帮他疏导心理压力。
后来我和儿子提到老师对他的肯定,同时也表达了老师希望他少用手机。

我
“老师说了,长时间刷手机会破坏人的专注力。所以,我们可以减少玩手机的频率。你觉得怎么样?”
儿子很爽快就答应了。
我
“以前你跟妈妈讲课堂上的趣事,我只觉得是小淘气,没太在意。”
我
“可你现在长大了,还这么优秀,若再被贴上‘嘴碎’的标签,实在影响形象。”
我
“你知道老师最喜欢什么样的孩子吗?”
“什么样的?”
儿子
我
“尊敬老师的!你在课堂上开玩笑,老师没批评你,是宠你,但是留下个嘴碎的印象,你舒服吗?”
“不舒服,我改。”
儿子
我
“妈妈希望你能尊重每一位老师。”
“好的,妈妈 。”
儿子
我
“那你知道怎么做吗?”
“知道,上课要认真听讲,不乱说话。”
儿子

养育的智慧
(...)
做一位懂时节的“农人”
养孩子,恰如农人抚育一片充满灵性的庄稼。
缺水了,得及时浇水,那是关爱与陪伴,滋润他干涸的心田;肥薄了,得适时施肥,那是知识与阅历,滋养他成长的根基;长虫了,得耐心杀虫,那是纠正偏差,祛除品性与习惯上的蛀蚀。

倘若只是草草种下,便听天由命,任其自生自灭,那么再好的先天良种,也难在风雨中茁壮,更难结出丰硕的果实。
反之,若因盼其速成而日日施肥、时时干预,那份过度的焦虑与沉重的爱,便会如浓肥一般,灼伤根系,反而扼杀了幼苗天然的生机。
真正的智慧,在于一份“观其势,应其需”的从容。既不是放任不管的“无为”,也不是强求结果的“妄为”。

它要求我们像最懂土地的农人那样,静心观察每一株幼苗独特的性情——是喜水还是耐旱,是向阳还是喜阴,然后,因材施教,灵活变通。
唯有如此,孩子的潜能方能如种子冲破泥土,获得真正自由的舒展,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沐浴阳光,经历风雨,最终长出他生命中最美好、最茁壮的样子。
